航班降落在巴中恩阳机场的跑道上,机身划过一道轻盈的弧线。舷窗外,熟悉的山峦轮廓渐渐清晰,舱内却迟迟没有响起起身的动静。几个怀抱“宾王鹅”抱枕的巴中孩子扒着窗户,手指在玻璃上勾勒着记忆里的轮廓——那是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小商品柜台,是铁皮石斛基地里的甜香,是缸窑古村落的美丽风景…… “真舍不得走啊。”一个扎着马尾的小姑娘转过头,鼻尖还泛着红:“周老师说,义乌的‘义’是‘义薄云天’的义,我们巴中的‘巴’是‘巴山夜雨’的巴,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就是最好的缘分。”话音刚落,邻座的男孩晃了晃手里攥着的“宾王鹅”抱枕,那是临别时义乌小伙伴塞给他的礼物:“等我考上好学校,一定再去义乌!到时候带着咱们家乡的核桃,跟他们换最新的科技书。” 机舱里的小声絮语渐渐汇成一片。7月中旬,这批刚刚结束义乌研学之旅的孩子,还没来得及卸下肩头的行囊,就已经在心里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随着一趟趟往返的航班,在两座城市之间生发出绵延的根系——义乌与巴中以少年研学为纽带,让山海相隔的土地有了心与心的共鸣,让东西部协作的故事,在孩子们清澈的眼眸里,写下了最温暖的篇章。 跨越山海的研学之旅 巴中市巴州区第六中学与义乌市绣湖中学是“东西部协作”战略中的结对学校。2024年5月17日,巴州六中的师生来到绣湖中学,受到了热烈欢迎。结对同学手拉手,互换礼物,绣湖中学的学生还奉献了精彩的音乐盛宴,家长们也全力配合,让巴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巴中的孩子们在绣湖中学“插班”一周,和结对同学同吃、同住、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25年4月5日,清明时节,义乌市城镇职校组织四川巴中学子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清明节主题研学活动。八名巴中学子走进桃花坞景区,漫步桃林,感受着春日的生机与美好。他们亲手制作清明粿,将青汁融入面粉,揉搓、包馅,尽管手法生疏,但热情高涨。当清香的清明粿出炉,孩子们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这次活动,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了义乌的传统习俗、人文魅力与自然风光,为他们的异地求学之旅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而在2025年7月7日,由义乌市民政局主办的“鼓韵三江·‘童’行义乌”研学活动正式启动。来自四川巴州区、丽水莲都区及义乌本地的30名困境儿童齐聚义乌,以鼓为媒,开启了一段探索商贸传奇、非遗魅力与深厚友谊的奇妙旅程。巴中的孩子们从恩阳机场搭乘飞机跨越千里而来,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了义乌的热情。他们在义乌市儿童福利院(市未保中心)领取了研学服装与手册,在温馨的宿舍中卸下旅途疲惫,眼中闪烁着对未来几天研学之旅的期待。 收获满满成果的研学路 对于巴中孩子来说,义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和充满吸引力。在“鼓韵三江·‘童’行义乌”研学活动中,他们在开营仪式上,聆听着义乌市儿童福利院孩子们奏响的《喜洋洋》,感受着热情的欢迎氛围。随后的“丝路奇遇”游园会,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在“丝路驼铃”中模拟古代商队运输,在“香料市集”中辨识香料感受贸易互通,在“鼓韵非洲”中聆听异域鼓点,还在“友谊货栈”用糖票兑换异域商品,记录产地信息,满满的好奇与收获。 走进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更是让孩子们大开眼界。他们在“商贸历史长廊”中了解到市场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的蜕变历程,化身“小货郎”探秘特色商铺,与商户面对面交流,了解进出口贸易流程。当得知义乌小商品远销23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孩子们眼中满是惊叹,优秀经营户的创业故事更让他们懂得了勤奋、诚信与创新的力量。晚上的儿童剧本秀《鸡毛飞上天》,孩子们化身“小掌柜”与“消费者”,在仿真交易中体验经济逻辑,深刻理解了义乌人的创业精神。 巴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参加“三地情深·‘童’看义乌”研学夏令营活动时,也有诸多难忘经历。他们在李祖村学习榫卯结构,惊叹于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在鸡鸣阁手持自己制作的龙灯,俯瞰灯火通明的义乌夜景,心中满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在森山小镇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了解到铁皮石斛等中医药文化;在缸窑村体验陶艺制作,尽管作品并不完美,但充满了创意与乐趣。 义乌与巴中的情谊,不仅体现在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中,更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在各种研学活动中,义乌的叔叔阿姨们也总是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巴中孩子。从下飞机时的精心礼物,到研学过程中的细心照顾,再到结营时的不舍送别,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温暖。而巴中孩子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感恩,在结营联欢会上,他们以诗传情,以舞达意,用纯正的巴中话邀请义乌的朋友走进巴中,共赏山水。 义巴携手奏响协作新乐章 巴中孩子在义乌的研学活动,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青综”社工王煚介绍说,从商贸角度来看,它是中西部合作最鲜活的密码。巴中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与义乌的现代商贸基因有着天然的契合度。孩子们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的体验,让他们直观感受了“买全球、卖全球”的商贸奇迹,传递了东部市场化经验与西部资源禀赋对接的可能,这种从小埋下的合作种子,未来有望生长为产业协同的参天大树,形成“东部市场+西部产能”的良性循环。 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和福利事业科科长刘聪伟介绍说,从文化层面而言,研学活动促进了文化根脉的交融,为区域协作注入精神动能。义乌的李祖村创客基地、缸窑古村落与巴州的古城墙、传统手工艺等,通过孩子们的研学体验,完成了跨越千里的对话。非遗手作等体验让孩子们明白,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是共同的财富,东部与西部可以相互借鉴,实现文化认同下的双向奔赴,为经济合作筑牢情感基础。从儿童成长角度来说,研学活动为巴中困境、留守儿童搭建了成长平台,是对共同富裕理念的践行。它打破了地域偏见,让巴中的孩子与义乌的孩子建立了代际友谊,这种跨越山海的情谊,将成为促进人才流动、技术交流的无形纽带,让东西部协作从政府主导走向社会自发。 巴中孩子在义乌的研学之旅,是一场跨越山海的成长之约,是义乌与巴中深厚情谊的生动写照,更是东西部协作的精彩篇章。它让孩子们开阔了视野,增进了友谊,收获了成长,也为两地的未来发展种下了希望的种子。相信在未来,义乌与巴中将继续携手前行,以童心为媒,奏响区域协同发展的美妙乐章,让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如同盛开的荷花,永远芬芳四溢。 记者手记>>> 山海相隔,情谊相通 当巴中孩子在机舱里用指尖勾勒义乌记忆时,两个相隔千里的地名便有了温度。义乌的“义”与巴中的“巴”,不仅是字典里的方块字,更在孩子们清澈的眼眸中,化作东西部协作最动人的注脚。一场场跨越山海的研学之旅,从来不是简单的风景浏览,而是一次悄然发生的“基因重组”——让西部的淳朴坚韧与东部的开拓创新,在童心土壤里完成了一次温暖的相遇。 孩子们在桃花坞揉制清明粿的指尖,触摸的是两种地域文化的共鸣。当青汁与面粉在掌心交融,就像义乌的市场基因与巴中的生态禀赋正在完成一次温柔的拥抱。那些在国际商贸城瞪大的眼睛,看到的不仅是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更是“鸡毛换糖”的创业精神如何穿越山海,在巴山蜀水间种下奋斗的种子。小货郎们与商户的每一次对话,都在悄悄改写着对“远方”的定义——原来大山之外的世界,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可以通过勤奋与诚信抵达的彼岸。 研学路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共同富裕最生动的教材。李祖村的榫卯结构让孩子们惊叹,古人用智慧将零散木料拼成坚固整体,恰似今天东西部协作的深意:东部的市场经验与西部的资源优势,唯有像榫卯般精准对接,才能搭建起共同发展的大厦。森山小镇的铁皮石斛散发着清香,既展示着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也暗示着协作的密码——义乌的“市场翅膀”,完全可以带着巴中的山珍飞向更远的地方。当巴中孩子用糖票在“友谊货栈”兑换商品时,他们懵懂间实践的,正是“东部市场+西部产能”的未来图景。 那些系着红领巾的身影,正在成为两地最坚韧的纽带。绣湖中学教室里的“插班”时光,让结对的孩子们懂得,成长轨迹或许不同,梦想却能同频共振。临别时交换的拨浪鼓与核桃,不是普通的礼物,而是一份沉甸甸的约定:今天以研学为桥,明天便以奋斗为舟,让西部的优质物产与东部的创新动能,在代际传承中完成更深度的对话。当巴中孩子说“带着核桃换科技书”时,我们听到的,是共同富裕最稚嫩也最坚定的宣言。 山海阻隔不了情谊,童心更能照见未来。义乌与巴中的故事,从来不是单向的馈赠,而是双向的奔赴。孩子们在研学中埋下的种子,终将在某天破土而出:可能是一个返乡创业的青年,用义乌经验激活家乡的特产;可能是一场跨越千里的合作,让巴山的核桃与义乌的小商品在国际舞台相遇;更可能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认同——无论身处东部沿海还是西部山区,我们都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一个梦想。 机舱门终究会打开,但孩子们心中的义乌地图永远不会褪色。那些在研学中收获的惊叹、感动与约定,正在悄悄重塑着区域协作的肌理。当更多这样的种子生根发芽,东西部协作便不再只是政策文本上的词汇,而会成为流淌在血脉里的默契,最终生长为共同富裕的参天大树。这,或许就是研学之旅最深远的意义——用童心丈量山海,以真情连接未来。 |
GMT+8, 2025-7-23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