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上午,义乌市望道森林公园的一处清澈溪流边,300尾被称为“活化石”的义乌小鲵,迅速融入自然水域。这是今年由义乌市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与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义乌分局联合浙江师范大学共同组织的义乌小鲵野外放归现场。 此次放归的300尾义乌小鲵由浙师大“省野生动物生物技术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人工繁育而成。 义乌小鲵属有尾目两栖动物,1985年在大陈镇首次发现。因栖息地破坏与生态变迁,其野生种群持续萎缩。2014年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易危),2021年升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我们从2016年开始攻关人工繁育,如今已实现稳定、规模化的繁殖,每年可培育500~800尾。”浙师大教授郑荣泉在现场介绍,研究团队将持续开展生存监测与生态评估。 近年来,义乌市系统推进义乌小鲵抢救性保护,已在大陈、赤岸、城西、上溪等地发现7处栖息地,恢复6处产卵场,架设7处上岸通道,累计放归个体超过1600尾。 |
GMT+8, 2025-9-15 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