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有哪些闲置房产、集体土地怎么用,我们心里都没底。现在不一样了,每一次招投标都公开透明。”“你看,里面每条信息都把招投标内容写得清清楚楚。我们经常会点开公众号看,村民群里也都会发布。”近日,城西街道各村村民指着手机里的“城西街道村级项目招标公信平台”(简称“公信”平台)公众号,道出了心里话。 城西街道以资源整合、平台赋能、数据应用为抓手,全面升级村级资产资源“增值式”管理,不仅直接驱动辖区村集体今年以来增收超1296万元,同时确保资产处置全过程的公平透明,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清底数 深挖潜 让“沉睡资源”活起来 改变,从摸清“家底”开始。 “我们村里有一口名叫高星塘的水塘,过去一直是无偿供农户使用,谁也没想过这也是村里的资产,可以变现。”城西街道黄山坞口村村干部贾良武说,今年高星塘通过公开招标,起拍价500元/年的租赁权最终以5200元/年成交。 “小、散、闲”的村级资产管理常面临家底不清、处置粗放、价值流失的难题。为此,城西街道农办牵头组织各村开展资产资源大起底,重点梳理村级闲置房屋、仓库、空地等可利用资源,建立“一村一清单”,明确资源位置、面积、现状、潜在用途等信息。 同样,流大塘村一批堆放在仓库蒙尘的废旧变压器、分接箱,在“清家底”行动中被纳入清单,重新估值。“以往这些废旧物资会当作废品进行低价处理。这次通过公开招投标,最终以24.51万元成交,为村集体额外增收近15万元。”城西街道纪工委副书记王魁彪表示,将闲置、低效甚至被遗忘的资产资源纳入规范化管理视野,是“增值式”管理的第一步。截至目前,街道已梳理出优质闲置资产资源35处、空地52亩,整理核对有效期内合同1957份,确保村级资产资源“颗粒归仓”。 建平台 强竞争 让“阳光交易”热起来 “村里还有一个富民水库,闲置多年。因为水质清澈,常有人垂钓、游泳。”贾良武说,由于没有收益且需要管理,富民水库一度成为村中“负资产”。本着减少村集体开支的初衷,村两委将水库在“公信”平台进行租赁招标。“当时标底定为2万元/年,通过平台发布后,吸引多名外村人员竞标,最终以6万余元/年成交,签约3年半,为村集体一次性增收21万余元。” “溢价率提升的背后,是平台信息传播影响力不断增大。”王魁彪介绍,城西街道于去年4月创新打造“公信”平台,将各村“公告栏”搬到线上,实现信息“及时上墙、全程挂网、受众广泛、留痕可查”。最初,平台的信息主要靠街道下辖的31个村社村民微信群传播和村民转发。今年,街道积极对接本地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进行内容运营和互动引流,平台发布信息阅读量提升20%,流标率降低17.2%,最高单条阅读量超过1万次。据统计,今年118个通过“公信”平台交易的项目中,就有18个项目实现中标价较起始价翻一番以上。 强监管 促发展 “制度防线”“数据赋能”双线并行 在推动资产增值的过程中,城西街道更强调“制度约束”,明确“所有处置一律纳入平台审核、未经平台公示的处置收入一律不予入账、未经平台发布私自处置的一律追责问责”的“三个一律”原则。街道纪工委定期抽查资产资源处置流程和合同履约情况,累计发放整改通知书6份,避免集体损失72.5万元;同步打造“合安心”合同管理平台,利用数据实现规范管理和风险防控。 街道还结合各村资源清单、产业布局和区位特点,逐村分析资源潜力,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和亟须落地的产业类别。截至目前,街道已为8个村制定个性化资源盘活方案,推动9个项目落地。 城西街道的“增值式”管理实践,为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提供了一个全新路径,也让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
GMT+8, 2025-10-20 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