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养老服务消费补贴新政出台 如何让老年人从“领得到”到“用得好”

2025-10-20 08:40

摘要: 今年8月,我市正式面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这一政策的出台,具有现实的紧迫性,也反映出我市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积极作为。 一组数据清晰显示当前我市老龄化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截至2024 ...

今年8月,我市正式面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这一政策的出台,具有现实的紧迫性,也反映出我市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积极作为。

一组数据清晰显示当前我市老龄化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截至2024年底,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20.3万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21.7%,其中80周岁以上老人2.98万人,占全市老年人的14.7%,老龄化程度逐年提升。预计2030年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将突破25%。这些数字不仅说明我市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呈现出明显的高龄化、家庭少子化等结构性特征,社会养老服务与医疗照护需求正日益凸显。

在这一现实背景下,“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成为许多家庭面临的难题,同时,许多家庭正陷入“无力照护、无处求援、难以负担”的现实困境。养老服务消费补贴政策的推出,是对老年人及其家庭在照护与经济保障方面迫切需求的回应,更是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实现从以往主要依靠家庭赡养,逐步走向社会协同保障的新阶段。

专业服务进家门

消费补贴减负担

9月8日,浙江椿熙堂养老服务管理有限公司义乌分公司负责人关月儿来到稠江街道,为一位93岁高龄、完全失能的老人提供两个半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包括助餐、助浴和助洁等一系列服务。

这次服务,让老人的女儿、63岁的王惠兰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她告诉记者,在此之前,由于老人行动不便,已经10多年没能好好洗一次澡。“平时都是我一个人照顾,可我力气不够,喂饭这类简单的事还能应付,但洗澡需要把老人挪到浴室,我一个人根本做不了。”王惠兰感慨道。

更让她感到宽慰的是,通过申领养老服务消费补贴,每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费用可以抵扣40%,每月最高可减免500元。这项政策切实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也让更多像王惠兰这样的家庭能够享受到专业、系统的照护服务。

事实上,养老服务消费补贴不仅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也体现了社会对老年群体及其家庭的关怀与保障。它让长期承担照护责任的家人们有了“喘口气”的机会,也让老年人能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有尊严、有质量地安度晚年。这种支持,对很多正在经历“上有老下有小”中间一代的家庭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上溪镇养老服务中心,老人家属吴志强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下,顺利申请了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长护险再加上政策中规定的消费补贴,总共减免了将近3000元的费用。”吴志强告诉记者,他的老丈人目前属于中度失能,消费补贴的发放,切实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压力。

他坦言,作为双职工家庭,孩子正在上学,经济与时间上的双重压力一直让他们倍感焦虑。“我们平时要上班,还要接送孩子,根本不可能时时刻刻陪在老人身边。”吴志强说,将老人送至养老机构,这里有专业的护理员,家人放心。

“消费补贴开始发放后,前来咨询的家属明显变多了。”上溪镇养老服务中心院长陈智雅表示,这一政策不仅有效提升了专业照护服务的可及性,也让更多家庭有机会了解并使用社会化养老服务。在她看来,养老服务消费补贴不仅拉动了短期消费,也从长远意义上推动了整个养老行业的良性发展。

贴心政策来敲门

“信不过”“用不惯”成难题

养老服务消费补贴的发放,为许多家庭带来了实质帮助,但在实际落地时仍面临不少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部分老年人对政策和服务接受度有限。尤其在居家养老服务的推广中,“不习惯”“不信任”“觉得没必要”成为常见的阻力来源。

城西街道桥头村的楼桂香今年73岁,她的老伴75岁,属于重度失能老人。多年来,老伴的日常照料基本由她独自承担,但像洗澡这样需要体力的活,她一个人难以完成,常常需要儿子或女婿赶来帮忙。尽管代办员上门为她详细介绍了养老服务消费补贴政策,楼桂香仍然犹豫不决。交谈中,她道出了自己的顾虑:“我已经照顾他七八年了,所有流程都很熟悉。”楼桂香表示,她担心外人来护理,老伴会不习惯,更对服务是否规范心存疑虑。这份不放心,让她迟迟不愿迈出尝试的一步。

桥头村代办员王玲英告诉记者,该村共有21位符合长护险条件的老人,她的任务就是逐户上门,与老人和家属面对面沟通。“现在老人的防诈意识都比较强,有些人在我们介绍政策时表现得比较谨慎,甚至持怀疑态度。”王桂英说,像这样的情况,他们往往要反复上门多次,把政策内容、服务项目、消费补贴使用规则一一讲清楚,才能慢慢取得老人的信任。

记者发现,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补贴项目清单中,除实质性的生活照料外,还有一项“探访关爱服务”,包括上门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精神状态、安全情况、居住环境等,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陪伴和沟通为老人提供情绪支持。然而,这项服务在落地时同样遇到理解上的障碍。部分老人觉得“只是聊聊天,不值这个价”,对这类软性服务认同度不高。

此外,长护险与消费补贴在支付环节还存在衔接问题。根据现行规则,老人需先扣除长护险报销待遇,剩余自付部分才可使用消费补贴抵扣,这使得部分老人实际可补贴的金额有限,政策叠加效应未能完全释放。

另外,服务资源的均衡性与质量问题也是现实需要面临的难题。当前养老服务消费补贴的电子消费券仅限在指定服务供应商处使用,但偏远村社服务供应商数量较少、类型单一,专业能力也参差不齐。这导致部分老人可选择的服务有限,体验不佳,消费券的实际效益因此未能充分体现。

可见,从“政策覆盖”到“服务普惠”,从“有券可用”到“用得好”,仍需在机制融合与资源优化等方面持续探索。

用活一项好政策

需要跨越“信任”与“门槛”

目前,养老机构的800元补贴在老年人群体中信赖度较高。然而,对于居家社区上门服务,老年人普遍存在警惕心理,很多人认为不会“天上掉馅饼”。

“我们需要更加耐心细致地开展工作。”面对老年人信任度不足这一现实,市民政局副局长崔清兵这样说。他指出,破解信任困境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提升代办员的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而这就意味着需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与系统培训,全面提升服务效率与覆盖质量。

崔清兵表示,市民政局目前正分批次组织镇街民政工作人员、村社干部及代办员,开展分层分类的政策宣讲和代办业务培训。通过初步筛查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名单,将任务分解至具体责任人,确保代办员能够上门一对一宣讲政策、核对信息,最终实现“每个村社都有干部懂政策、会操作、能答疑”的工作目标。

除了加强政策宣传,准入与监管机制也备受关注。据了解,养老服务消费补贴的发放和使用设有明确门槛,仅对经评估确认为中度以上失能的老年人开放申请,该评估工作由各镇街评估员负责。这一制度设计也引发了部分市民的疑问:评估结果是否客观可信?评估过程又如何保证规范与透明?

针对这些疑问,崔清兵回应称,我市将构建起三重监管机制,以保障评估工作的规范性和结果可靠性。“所有评估员应当接受专业培训,通过考核后,才能够获得资质。”崔清兵说,在评估过程中,通过“人员现场监督”与“全程录音录像”,实现过程留痕与程序合规。而评估结果将被多重复核,包括评估机构自查及民政部门或第三方机构的联合审验。

不仅如此,监管机制也延伸至服务执行环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须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服务人员在提供服务过程中需执行打卡、定位、拍照、录音等程序,并将全程记录实时上传至“民政通”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服务全过程可查、可溯,进一步确保服务真实可靠。

在规范服务行为方面,市民政局还明确要求服务机构明码标价,严禁先涨价后抵扣,同时建立事后追溯与失信惩戒机制,对骗取、套取资金行为严肃处理。

面对养老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市民政局将持续推进养老补贴政策全面落地,重点补齐偏远村社服务资源短板,吸引更多优质服务供应商入驻。此外,依托数据共享机制动态更新补贴对象信息,确保政策精准惠及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最大限度发挥补贴资金的民生效益。

“甜蜜事业” 敲响忙碌鼓点  义乌元素闪亮“浙BA”金华赛场  稠江街道全面推进“无重大安全隐患社区”创建  为彼此心动搭一座温暖的桥  “义线牵”公益交友平台: 让青春在义乌绽放爱的芳华  

义乌网

GMT+8, 2025-10-20 11:3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