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从戎,一生光荣;一人当兵,全家光荣。”这份镌刻在退役军人生命里的荣耀,在义乌将延续至最后一刻。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退役军人的关怀关爱,践行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和“四尊崇五关爱六必访”工作要求,我市创新推出退役军人身后“温情告别”举措,通过花篮致敬、吊唁慰问、走访帮扶等一系列暖心举措,让退役军人的荣光在生命终点熠熠生辉,让家属真切感受到全社会的尊崇与温暖。 该举措自2023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共安抚慰问545名去世退役军人家属。 尊崇延伸至生命终点 创新举措回应时代诉求 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曾身着戎装守护家国安宁,退役后在各行各业续写担当。如何让这份尊崇贯穿一生,成为我市践行尊军崇军理念的重要课题。“以往对退役军人的关爱多集中在就业安置、优抚帮扶等生前服务,而生命最后一程的情感慰藉和荣誉彰显也十分必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出“温情告别”这一举措,正是要填补这一空白。 据了解,“温情告别”项目方案历经多轮研讨,广泛征求财政、民政等相关部门及各镇街意见,充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实施对象覆盖全市户籍去世退役军人,以及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等其他优抚对象,实现优抚群体关爱全覆盖。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服务流程,将市委、市政府的温暖精准送达每一个相关家庭,切实增强退役军人的获得感、荣誉感和身份认同,推动尊军崇军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四项举措温情护航 细节之处彰显尊崇底色 “感谢你们还记得我父亲,这份心意让我们全家都感受到了温暖。”在市殡仪馆,退役军人沈先生的家属手捧吊唁信,望着落款为“义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花篮,眼眶湿润。这是“温情告别”举措实施以来的常见场景,四大核心举措以细节传递真情,让每一位退役军人都能带着荣光安息。 一束花篮寄哀思,在火化前的亲人送别环节,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所属镇(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送上定制花篮,洁白的鲜花承载着对退役军人的崇高敬意,为肃穆的告别仪式增添尊崇氛围。一封吊唁信传温情,由镇街退役军人服务站专人送达家属手中,信中回顾退役军人的奉献历程,表达党和政府的深切慰问与崇高敬意,让家属感受到亲人的付出被永远铭记。 一笔慰问金暖人心,给予去世退役军人家庭500元慰问金,切实表达对逝去退役军人的缅怀之情,以及对其家属的亲切慰问与贴心帮扶。一次走访解民忧,针对无工作单位的退役军人,由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上门走访,详细了解家庭实际困难,精准提供帮扶服务,让关爱不止于告别。 “这些举措看似细微,却能让退役军人及家属感受到‘当兵一阵子 荣耀一辈子’的分量。”义亭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刘飞的话,道出了众多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者的心声。 多方联动筑牢保障 闭环服务确保落地见效 为让“温情告别”举措不走过场、不打折扣,我市建立起“部门协同、镇街联动、全程闭环”的工作机制,确保每一项服务精准落地。在信息获取环节,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鼓励遗属主动向镇街退役军人服务站报告信息,并发动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和村干部主动排查,确保不漏一人。 身份核实后,服务流程迅速启动:镇街退役军人服务站第一时间告知殡仪馆准备花篮,同步安排人员上门送吊唁信和慰问金;对身份特殊、作出重大贡献的退役军人,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统筹,视情况进行具体安排,让尊崇礼遇更具分量。在经费保障方面,慰问金由市财政全额承担,列入退役军人事务局年度预算。 “温情告别”举措的实施,是我市深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的生动实践,更是全社会尊军崇军氛围的集中体现。自启动以来,不仅让退役军人家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更在全社会传递“退役军人为国家奉献 国家永远铭记退役军人”的价值导向。 从军营到地方,从生前到身后,我市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关爱退役军人的庄严承诺。“温情告别”不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份关怀、一种尊崇,它让退役军人的荣光永不褪色,让尊军崇军的暖流在商城大地上永续流淌。 |
GMT+8, 2025-11-6 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