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卢唯康,中共党员,一级教师,小学语文老师,现任义乌市苏溪镇第四小学大队辅导员。他曾荣获义乌市品质课堂展评活动一等奖,义乌市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小学微课项目一等奖,义乌市小学教师语文学科综合素养评比三等奖,多篇教学设计荣获义乌市“一师一优课”百佳教学设计,主持、参与的多个课题在地、市级荣获一二等奖,撰写的多篇论文、案例荣获省市级二三等奖。 “同学们,课文中的丁香结里,既有花的芬芳,也藏着人生的深意。”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四小学六年级(5)班的课堂上,来自义乌市苏溪镇第四小学的卢唯康老师,正用他温和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为当地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语文学习的全新窗口。今年8月,这位年轻的语文教师积极响应东西部协作计划,跨越千里,在巴州区四小开启了为期一学期的支教之旅。在他身上,教育的温度与力量正悄然绽放。 梦起于舞台:“感受型”教师的成长轨迹 “我最初想考戏剧表演专业,最后在家人建议下选择了教育专业。现在回头看,这个意外的选择,反而让我找到了真正热爱的事业。”聊到职业起点,卢唯康坦诚地说起自己的转型。艺术梦想的种子虽未在舞台上绽放,却在教育的沃土中找到了新的生长方式。“教育是非常有魅力的。”他笑着说。 2014年大学毕业后,卢唯康在义乌一所民办学校开始了教师生涯。他接手的第一个班级,从四年级一路带到六年级毕业。三年时间里,搭班的数学老师陆续更换了四位,而他的家人也希望他能“选择更稳健的职业发展道路”,但他始终放不下这群孩子。这份责任感,成了他职业底色中鲜明的一笔。如今,那批学生已步入大学,仍有十余人与他保持联系,不少家长也常向他请教孩子的教育问题。 在专业成长道路上,卢唯康特别感念他的师父们,尤其是初入职场时的引路人庞春容老师。“每一次我把教学设计交给庞老师时,她不会直接指出我的问题,而是通过引导让我自己发现不足。”这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指导方式,让他迅速克服了“师本位”教学理念的弊端,学会了从学生的需求与困难点出发来设计教学。 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早年的艺术情怀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卢唯康独特的“感受型”教学风格。“我会根据课文语言情绪和学生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教学方式。”在他的语文课上,理性与感性交织,幽默与智慧并存,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每一篇课文中,不仅学知识,也学做人,明白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巴山夜雨时:点亮川娃子的语文课 今年8月,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卢唯康主动报名参加东西部协作计划,来到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第四小学支教。然而,初入课堂,他发现当地的教学氛围与预期有所不同。 “前两个星期的课,我发现学生们一直在等待,等着老师说出标准答案。”卢唯康观察到,当地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习惯于机械记录,不爱发言,课堂显得有些沉闷。孩子们在课堂上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仿佛正确答案是唯一的追求。更让他困扰的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使用四川话,这对于语言学习而言,无疑是一种阻碍。 改变,从一张小小的贴纸开始。为了激励学生,他自费购买了贴纸和各类奖品,制定了奖励机制:课堂上主动发言、参与讨论,奖励贴纸;坚持课外阅读并以文字、视频或音频形式分享感受的,奖励贴纸。他鼓励孩子们做课堂的主人,在真听真看真感受的氛围中学习语文、使用汉语。“两个月下来,学生们的状态有了明显改变,现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多,表达也越来越流畅。”他特别提到学生杨钰堃,孩子的妈妈曾给他发来信息,感谢他的引领,让娃娃在语文的道路上逐渐开窍。卢唯康说,这份来自家长的及时肯定,让他深深感受到教育工作的价值。 就像当年庞春容老师引导他那样,他反复告诉学生,比起回答正确,有价值的思考更有意义。例如,在讲解《丁香结》一课时,他没有局限于文本分析,而是延伸到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他告诉学生们:“困难并不可怕,只要好好分析,找到解决的路径,困难都会被克服。”这堂课里,知识的传授与人格的引领相融合,正是他“感受型”教学风格在支教课堂的生动实践。 真诚,让卢唯康与巴州区四小的孩子们建立起信任的桥梁。他温和地建议学生们:“希望大家用普通话交流,这样老师能更好地理解你们的想法。”如今,孩子们在日常交流中会改用普通话。不仅如此,巴州区四小的孩子们还时不时把家里的食物带来分享,用最质朴的方式回应对老师的喜爱。 山海共深情: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理想的种子 支教中的种种经历,让卢唯康对自己坚守多年的教育之路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回顾十一年的职业生涯,他也曾离开过教学一线,在机关单位从事行政工作,但他心底始终有个声音:“我要回到课堂上,回到学生身边。”因为教书育人给他带来的“纯粹快乐”和“价值满足”无可替代。而支教生活,也让他体会到“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过程”。 随着教龄增长,卢唯康对教育的理解不断深化。他从最初单纯追求课堂的有趣,逐渐转变为希望通过课堂带领学生揭秘语言文字学习的规律,掌握必要的自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始终掌握主动权。” 这种升华,在他与巴中孩子的互动中得到了生动体现。他不仅教授知识,更致力于成为那个为孩子撑伞的人,并期待他们未来也能为他人撑伞。在开学初的一次捐赠活动中,他引导孩子们书写感谢信,并启发他们思考:“除了感谢,我们是否也应从中成长?”孩子们在他的引导下,萌生了将来也要成为一个有爱心、传递爱心的人的想法。“我希望以我们的支教为窗口,为他们种下一颗种子,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思考未来能为社会做怎样的贡献。”卢唯康说,这颗名为理想的种子埋得越早,孩子们未来的人生道路就能走得越坚定、越广阔。 对于未来可能踏上支教之路的年轻教师,他寄予了真诚的期望与建议:“在教师们选择支教之前,一定要像海绵一样拼命汲取养分。唯有带着一颗赤诚的支教之心,同时行囊里装满丰富的经验和优质的资源,才能在支教之路上真正点石成金,让山区教育之花绽放得更加鲜艳。” 从东海之滨到巴山蜀水,从舞台梦想到讲台坚守,卢唯康手握教育的微光,照亮了一方课堂。他用自己的真心与智慧,诠释着“手握微光,处处明亮”的信念。他如同一位点灯人,不仅照亮了孩子们前行的路,更点燃了他们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火种。 |
GMT+8, 2025-11-10 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