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义乌梨膏糖登上央视《非遗中国说》 四代传承 守护心中那味“甜”

2025-11-17 08:55

摘要: 相传,梨膏糖为唐代名相魏征所创。魏征母亲长年饱受咳嗽气喘之苦,唐太宗派御医前往诊治,但开出的中药太苦,老人不肯吃。魏征想到母亲爱喝梨汁,就在煎煮梨汤时,悄悄倒入药汁。谁知一直熬到三更,梨汁因熬煮太久结 ...


相传,梨膏糖为唐代名相魏征所创。魏征母亲长年饱受咳嗽气喘之苦,唐太宗派御医前往诊治,但开出的中药太苦,老人不肯吃。魏征想到母亲爱喝梨汁,就在煎煮梨汤时,悄悄倒入药汁。谁知一直熬到三更,梨汁因熬煮太久结成褐色糖块。魏征拿去请母亲品尝,清苦微甜,老人很是喜欢,连吃数日病竟然好了。消息传开,就有了梨膏糖的美名。

梨膏糖制作技艺在义乌由来已久,2019年被列入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佛堂老街牌坊下,就有这样一家梨膏糖店,它传承四代,现今“掌门人”是义乌梨膏糖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贾江英,贾氏梨膏糖第四代传人。这就是“宏妈梨膏”。

古法慢熬出梨膏

11月15日一大早,跟着贾江英的脚步,我们打开了“宏妈梨膏”的店门。贾江英卸下三轮车上的雪梨,就马不停蹄地开始洗梨、去核、切梨、刨丝。半个多小时后,200斤雪梨全都一丝一丝地躺在不锈钢大锅中。打上灶火后,贾江英终于有了歇口气的时间,“等梨汁沸腾15分钟左右,就要捞出来进行第一次过滤。”贾江英边说边将纱布摊开在另一口大锅上。

很快,不锈钢大锅中冒出热气,雪梨的香气溢满整个店铺。贾江英将沸腾的梨汁连着梨肉一块舀到纱布上,清亮的梨汁滴滴答答地散发香甜,梨肉则留在了纱布上。等一大锅梨水舀完,贾江英熟练地拿下墙上的木质长柄锤,用力捶打纱布中的梨肉,使梨和汁分离得更彻底。

随后,贾江英将收集到的一大锅梨汁用大火快速烧至沸腾后,改用小火慢熬。“熬梨膏糖最考验的就是耐心。”贾江英擦了擦额头的薄汗说道,大火烧开之后,得用文火慢慢熬,把一大锅煮成一小锅,当中要过滤两次。

此时,贾江英拿出一口精致的小铜锅,笑着说:“我们贾氏梨膏糖色泽清亮的关键在于这口铜锅。”她介绍,“从我爷爷开始,就使用铜锅来熬制梨膏。”因为铜锅又重又贵,贾江英也尝试过使用不锈钢锅、不粘锅来熬制梨膏,但明明是一样的手法,用其他锅熬出来的梨膏,色泽就没有这么漂亮。贾江英认为,可能这就是老祖宗的智慧吧。

用小锅熬制过程中,贾江英会时不时搅一搅,观察膏体的状态,直到用勺子挑起时,膏体挂勺不滴、能拉出晶莹的糖丝,颜色呈琥珀色,这才算是真正熬成。“制作一块梨膏糖,要经过洗梨、切梨、压汁、熬糖、翻砂、浇糖、平糖、切糖等10道工序,看似简单,却易学难精。从梨汁下锅到熬成,最少得十个小时。”

贾江英的熬糖手艺是从太公手里传承而来,在那个没有温度计的年代,贾氏几代人掌握熬糖火候全凭经验。贾江英也学得精髓:“听锅里糖浆冒泡的声音,观察糖浆气泡的密度,用木勺稍微蘸一点看看能否拉丝,我就能知道这锅糖熬好了没有。”

不仅熬糖没有借助电子控温,贾江英到现在仍坚持用木质捣杵捶打梨肉、用压榨器榨梨汁、用滤网手工过滤梨汁中的杂质、用铜制长勺柄一遍一遍搅拌梨膏……“我会一直坚持这样的传统技艺,不图省力、不求快,确保做出让客人满意的梨膏糖。”贾江英说道。

创新研发焕新生

贾氏梨膏糖起源于贾江英的太公贾昇金,他制作的“百草梨膏糖”,深受街坊邻居喜爱。一旦谁家有人咳嗽,旁人会说:“去贾家拿颗糖就好了!”太公去世后,爷爷贾祯棋接手梨膏糖制作,并每天往返于兰溪“鸡毛换糖”,几乎日日销售一空。后来,父亲贾祥铨传承技艺,还在梨膏糖中加入中药材,创新研制出“川贝梨膏糖”。几代人的努力经营,让贾氏梨膏糖的名声逐渐传开,成为新老顾客的心头好。

贾江英12岁便耳濡目染,学会制作梨膏糖。她虽然坚守传统技艺,却不墨守成规。直至今日,她不断钻研技艺、学习品牌建设知识,一步一步成为非遗品牌创始人。

2016年,贾江英来到佛堂老街创立“宏妈梨膏”品牌。“把品牌名取为宏妈,一是因为小儿子的小名叫宏宝,二是因为‘宏’字有弘扬的意思,希望梨膏糖技艺能发扬光大。”贾江英用朴实的语言介绍了创立品牌的初心。

品牌创立之后,贾江英在保留古法精髓的基础上,努力提升梨膏糖的品质和口感。首先是形态,区别于以前大小不一的梨膏糖,贾江英改进了浇糖、切糖的工具、手法,制作出现在的方块梨膏糖,每一颗大小均匀,还方便携带。此外,她在听取老顾客的建议后,一趟趟跑市场、跑工厂,购买了一批模具,将梨膏制成各种形状的棒棒糖,深受孩子们喜欢。去年冬天,贾江英还改良了网红“烤梨”,在店里推出一款热饮——银耳烤梨汤。用来烤的梨就是做梨膏的雪梨,银耳用的是新鲜银耳,同样不加糖,只靠梨子本身的甜味,喝起来清甜润滑。

老手艺变新“网红”

过去,梨膏糖的手艺人走街串巷,给大家带去实惠又健康的梨膏糖,同时也为市井生活送上一丝甜蜜。现在,梨膏糖代表了一项技艺的传承,也是儿时美好回忆的寄托。

在贾江英的手机里,收藏着天南海北的客户微信,自建立品牌、创新产品后,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梨膏糖产品,吸引了众多新老粉丝。

“梨膏具有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的功效,秋冬季节气候干燥,就很适合吃这个。”贾江英说道,“现在天气凉快,可以放心寄快递,所以很多老客户通过微信下单。随着佛堂古镇文旅发展,现在也常有游客通过‘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知道后前来购买,作为伴手礼。”

不仅如此,梨膏糖制作技艺还渐渐成为研学“爆款”。经常有中小学与贾江英联系,希望能带孩子们来学习。贾江英始终保持着开放和积极的态度,每当有孩子们要来,她都会提前准备好各种需要的食材、工具。为了方便孩子们操作,她还购置了许多孩子们趁手的小工具。研学过程中,她总是耐心地跟孩子们讲述梨膏的历史起源、独特功效,仔细指导孩子们体验熬制等关键步骤。

今年9月,梨膏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九批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外,贾江英还登上央视《非遗中国说》舞台,向全国观众展示梨膏制作技艺。从古镇深巷到央视舞台,贾江英用她的故事证明:真正的非遗传承,是在千年文脉的土壤中生长,在现代生活的阳光里绽放。


2025千岛湖入境旅游(义乌)推广活动举行  指尖绕竹篾 匠心续非遗  “浙里有福气 友约音乐会” 唱响义乌  义乌梨膏糖登上央视《非遗中国说》 四代传承 守护心中那味“甜”  从“爆款制造”到“文化深耕”的转型调整  

义乌网

GMT+8, 2025-11-17 11:2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