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一块红糖”的前世今生 ——从传统手艺到文化振兴

2025-11-18 08:51

摘要: “我是‘甜系向导’曹新宇,今天带大家开启一场‘寻甜’之旅,看看王村是怎么把一根甘蔗做成千万级甜蜜产业的……”11月15日上午,在上溪镇王村,宣传短片《王村寻甜记》正在拍摄,航拍无人机盘旋于数百亩蔗田上空, ...


“我是‘甜系向导’曹新宇,今天带大家开启一场‘寻甜’之旅,看看王村是怎么把一根甘蔗做成千万级甜蜜产业的……”11月15日上午,在上溪镇王村,宣传短片《王村寻甜记》正在拍摄,航拍无人机盘旋于数百亩蔗田上空,红糖产业共富中心内糖香氤氲,“糖罐”主题浮雕被阳光镶上了金边。自一年一度的王村榨糖季开启后,义乌及周边市民纷纷“闻香”而来,体验打卡不亦乐乎。

据悉,王村是上溪镇“金萧共富带”和“百坊连百集”节点村。今年以来,该村在党建引领下坚持文化赋能,争取各项资金1280万元,全面升级土作坊为共富中心,全新打造红糖文化展示中心,引入咖啡文化、红糖研学等新业态,探索出一条“非遗技艺+甜蜜共富”新路径。

蔗糖历史娓娓道来

王村红糖产业共富中心占地35亩,分为糖罐、糖坊、糖铺和糖咖四个部分。“在这里,你可以了解义乌红糖的发展史,参观红糖古法制作技艺,品尝红糖的甜蜜味道,沉浸式领略‘一块红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上溪镇党委委员徐佳诚介绍。

“糖罐”状如其名,宛若一个巨大的老式罐体,通体为红糖色,远远就能望见。“糖罐”的二楼设有簇新的红糖文化展示中心,这里是王村人讲述义乌红糖历史文化的主阵地。

展厅“古法新颜‘义乌青’”,回顾了甘蔗在我国的悠久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甘蔗的国家之一。《楚辞·招魂》中‘胹鳖炮羔,有柘浆兮’的‘柘浆’,即指甘蔗汁。”唐宋以来,甘蔗深受文人喜爱,苏轼留有诗句:“笑人煮积何时熟,生啖青青竹一排”,便描绘了竹蔗成熟时的场景。

近现代以来,为广集肥田的“土黄金”鸡毛,红糖化身硬通货,“鸡毛换糖”的传奇就此启程。“百年传承‘敲糖帮’”展厅,则概述了义乌人用糖担“挑出”世界超市的历程——

新老“糖担”们走村串巷,糖刀轻敲出碎糖作交换筹码,“敲糖”之名由此而来。随着“敲糖帮”日益壮大,“货郎担”从“以糖换鸡毛”发展为“百货换废品”,并悄然变身“行走的百货公司”,构建了链接南北的乡村商网。至20世纪60年代末,“敲糖帮”走上了细分发展之路,义乌小商品市场开始萌芽。

在这个展厅内,“出发的誓言”板块描述了一幕情景,虽不起眼却很动人。“敲糖帮”每次出发前,必须上祠堂敬祖宗,向族长讨教训:“带多少钱?”“分文不带!”“带何行装?”“随身衣一套,空糖担一副!”“家事谁顾?”“全托长辈族亲!”这三问三答,句句铿锵,道出了义乌人刻在基因里的商道信仰。图片下的配文更是有感而发:“风雪万里路,靠诚信织就全国网络;糖担传同乡,以互助成就‘回头货’荣归;‘无中生有’的创业魂,自此血脉相承。”

王村人种植青皮蔗的历史超过200年。“我们积累了独特的种植智慧,使种蔗土地连作时间越来越长,适宜甘蔗生长。同时,我们每年收获时都会保留蔗顶作为次年蔗种,以此实现可持续循环种植,为制作优质红糖奠定了坚实基础。”王村党支部书记王文斌介绍。

开拓多角度文化传播

在展厅一角,游客们正在翻阅“浙里娃娃”传统文化精品绘本之《红糖甜甜》。这本绘本由三位来自义乌市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的教师创作而成,她们用充满童真的画笔讲述了小红糖里蕴藏的大世界,让孩童们通过多样化阅读铭记家乡的味道。

“‘城郊的外婆家,那里有一大片一大片的糖梗地’,说的就是我们王村。”王文斌指着绘本里“上溪镇王村红糖厂”的画面说道。

“当糖梗被递进轧辊,流淌出的不仅是青黄色的汁液,更是跨越数百年的非遗密码——义乌人用‘九连锅’演绎着物质的形态魔法:从清冽到浓稠,从青黄到殷红,在柴火噼啪的吟唱中完成生命的升华。”在《红糖甜甜》的后记里,《鸡毛飞上天》的作者何赛阳满怀深情地写道。

王村红糖制作历史可追溯至清代。与绘本相对应,展厅“匠心传承:一块红糖的诞生”板块,细述了“王村九锅熬糖法”:每到榨糖时节,村里的制糖师傅便从凌晨1点开始工作,糖蔗汁经过沉淀过滤后注入大锅,大火煮沸,撇去浮沫后正式熬糖。长柄铁勺舀着糖蔗汁,经过从大到小九口锅,从去除杂质、定量、初步浓缩到成品浓缩,先快煮再慢熬,锅越小汁越浓,火候控制要求越高。出锅时,滚烫的糖浆被迅速舀出,均匀倾倒在木托槽内。制糖师傅用小铲子不停搅拌、碾压,使热糖浆在冷却过程中结晶,最终推糖成砂。

“看完这里的图文展览,就可以去旁边的糖坊一睹红糖非遗制作技艺的整个流程。”在曹新宇的带领下,《王村寻甜记》拍摄团队走进现代化生产线,透过参观廊的超大视窗记录红糖生产全过程。此刻,糖坊门头上方,大屏里循环播放着“上品红糖”的宣传视频,两块小屏则清晰显示着各个生产环节的实时视频。

“一根甘蔗‘两头甜’”展厅,则讲述了王村人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的“红糖故事”。

2020年以前,王村红糖产业因小弱散,一度陷入了种难、卖难、富难的“三难”境地。从2023年开始,王村创立强村公司,通过地理标志升格、产业矩阵赋能和电商平台加成,不断迭代“红糖+”产业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从53万元跃升至2024年底的119万元。

“从‘拔节·突围’到‘抽叶·提质’,我们就像甘蔗一样迎风生长。让一头连着村集体、一头连着老百姓的甘蔗林,真正实现‘两头都甜’。”王文斌说。

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

“在王村,一根甘蔗要吃干榨尽,实现从头甜到尾。”据了解,王村红糖产业共富中心内打造了蔗田驿站、研学基地、制糖车间和共富超市等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沉浸式体验场景。

作为身处红糖厂的糖咖,“蔗家咖舍”自带流量,刚开业一个星期,已经在各个自媒体平台小有名气。糖咖主理人吴俊介绍:“红糖咖啡比较经典,也最受欢迎。”

“我们的咖啡里融合了‘上溪八味’,已推出4款‘上品’特调,有红糖拿铁、焦糖拿铁、姜汤拿铁和财源滚滚拿铁。”吴俊介绍,姜汤拿铁原料采用潜溪村生姜与王村红糖熬制,有生姜的香味而不辣,有红糖的甜味而不腻;财源滚滚拿铁则融入仙坪村青柴棍,完美中和了咖啡的苦味。“接下来,我们还会根据季节,结合上溪特色农产品,如金傅宅村的桑葚、桃花坞村的桃子等调制更多口味。”

近期,随着义乌市绣湖小学等学校的师生陆续前来,王村红糖研学悄然兴起。

王村的研学基地是一处融合红糖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的教学平台。“糖罐”内除了全面展示红糖产业的发展历程,还呈现了党建引领下的乡村发展成果,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生动传递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在糖坊内,除了3条现代化生产线外,蔗田旁还有一条专供研学使用的移动生产线,游客可化身“一日糖匠”,见证“糖汁变金沙”的神奇;还可以探索甘蔗的绿色轮回,动手制作古意蔗纸。“先了解历史文化、观看熬制全过程,再走进蔗田拔出甘蔗,自己动手制糖造纸,这样既能深度学习又能深入参与的研学很有意义。”现场,一位老师总结道。

前不久,王村举行的一场“甜蜜走秀”也让人印象深刻。礼仪小姐手持泰国香米红糖酥、红糖山核桃、红糖香榧等红糖新品款款而来,向现场观众一一展示。目前,王村的红糖衍生产品已有50多款,在“糖铺”里都有销售。11月初,该村300多平方米的地下冷库投入使用,让糖水实现可长期锁鲜保存。这样不但大大延长了红糖深加工产品的制作、销售周期,也让红糖研学活动打破季节限制,能够全年开展。

眼下,王村红糖产业共富工坊已成为集生产加工、检测检验、直播展销、冷链运输、研学体验为一体的义乌红糖产业共富中心。“我们还设计了自己的文旅IP‘蔗小糖’,计划在全平台打响王村‘糖文化’农文旅特色品牌。”王文斌信心满满地说,王村正在布局“产、销、研、展、学、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链,建成产值千万能级的乡村振兴共富产业园。


浙江U18男排全运会夺金 义乌运动员陈奕帆发挥出色  “一块红糖”的前世今生  ——从传统手艺到文化振兴  “精致省”催生消费新动能  这届年轻人 要“省钱”也要“生活”  2025千岛湖入境旅游(义乌)推广活动举行  指尖绕竹篾 匠心续非遗  

义乌网

GMT+8, 2025-11-18 11: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