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亲子 学龄前(3-6年) 查看内容

血常规真相:家长最易忽略的4项数值

2011-8-29 15:11

摘要: 由于儿童抵抗力弱,难免会发烧、咳嗽。大部分的妈妈们会觉得带小宝宝看病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尤其是那些花花绿绿的化验单,更让人一头雾水!

                            

      血常规检查,少则10项,多则20几项,密密麻麻的一张化验单上,天书似的列出了一堆数字,医生看了两眼就说孩子得了这个病那个感染,他是怎么看的呢?这一张小小的化验单上到底说了些什么?

      * 名词解释:血常规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 什么时候要验血常规

     如果宝宝出现了发烧、咳嗽、拉肚子、微量元素是否缺乏等状况,到了医院,医生一般情况下就会先让宝贝化验血常规。

     取血:

                                  

     进行血常规化验时,因为选取化验的部位大多为指尖或耳垂,只需要一滴血即可,所以妈妈们不必担心,只要积极配合检验师即可。

     检验目的:

      血常规是用来衡量血液变化的化验项目,它能够反映身体是否遭遇了感染,而且还能简易判定感染的是病毒还是细菌;同时它还能说明宝宝的营养状况,是否存在贫血等。

      * 完全无医学常识,只需看上下箭头

                                

      怎样判断化验结果异常

      拿到化验单,妈妈们重点找一下这四项即可,那就是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化验结果后面如果出现“↓”或“L”,提示结果低于正常;如果“↑”或“H”,说化验明结果高于正常

贫血主要看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值,缺铁性贫血主要依据血红蛋白值,如果连红细胞计数都低了,那情况就不容乐观了。

      看体内感染情况主要就是白细胞计数,会引起如咳嗽、发烧、拉肚子等症状。

      怎样看孩子的病情程度

      看白细胞的数量:如果白细胞的数量大于10000,就提示孩子有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菌素治疗。

  看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数值越高,说明孩子是细菌感染而且说明疾病还在发展,有可能进一步加重。

  看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如果它低于正常值,说明是病毒感染。

  看淋巴细胞绝对值和淋巴细胞百分率:如果这两个值高出正常值,就说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

  看嗜酸细胞绝对值和嗜碱性细胞绝对值:它们是判断孩子是否过敏的指标之一。

      * 通读化验单,先搞清标准值

                             

      对于不同日龄、月龄和年龄段的宝宝而言,红细胞、白细胞等项目的具体参考值有一定的差异,而一些医院在评测时并不会针对儿童的标准来评价。所以在看上下箭头的基础上,想要了解更明确的病情,还需要参考宝宝现阶段的血液细胞正常值。

      * 这些细胞检查异常代表哪些病症?

      1、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减少: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

      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

      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

      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血红蛋白减少:

      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

      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

      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多:

      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

      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

      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 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

      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淋巴细胞增高:

      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

      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

      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指导专家:沈文 中国药膳研究会理事、中国药膳研究会专业制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级高级公共营养师、中医师。

注:本站部分内容为网友上传,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本站会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删除!
近期专题
兴业社区举办财商体验营活动 我市第八届幼少儿舞蹈比赛落幕 “微服务”打造居民“幸福圈”  稠江街道社区创投“总动员”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抓好隐患排查不松懈 拧紧暑期交通安全弦 市水务集团分布式光伏储能项目投用

义乌网

GMT+8, 2025-7-7 02: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