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鼓励她复述或模仿。 家长通过孩子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往往明白了孩子的意思,于是立即做出反应,反而弱化了孩子语言表达的欲望,其实是变相的弱化对孩子的语言刺激。如果让孩子明白,任何她想的事情只有通过她表达出来,大人才会知道从而办到,那么孩子就会加强表达的意愿去表达。特别是内心情感和情绪的表达。孩子一般比较习惯用哭,甚至有的用打人和咬人来反映自己的情绪。在小露哭的时候,我会用问句去问她的想法,在得到她确认之后,要求她复述并且在下次同样的情况说出来,而不是哭。虽然孩子急或者难受的时候,仍旧忍不住先流泪,但至少在引导孩子用语言去表述,一方面可以宣泄她的情绪,即将情绪用语言释放出来,另一方面也教给她正确面对问题的方法。因此我们需要教给她一些表述情绪的词语,同时在自己遭遇到这样的情绪时,用词语准确地告诉给孩子。这样其实对孩子的情商也是有促进的,只有孩子认识了自己的感觉时,才能建立同理心,从而去了解他人的感受。具有同理心的孩子未来会比较善解人意,从而容易有他人建立联系。 4 、让她能乐于表达和表现。 都有一种经验,在家或私底下很能说,但在公众场合就比较怯场和不善言辞。大人尚且如此, 孩子亦然,因此要鼓励她说,每次她用词准确或说的完整,要及时称赞与鼓励,当她不断发现自己说话能受到大家关注与喝彩,她就会很自然地在这方面提高。 3~4岁是人生成长“敏感期”最集中的一段时间,如智力、形象思维、观察力、社会意识、数学等形成,在这段时间稍微加以引导,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从玩耍中自己学习和经历,在他们感兴趣的地方推波助澜,而不感兴趣的地方耐心引导,而不只是给他们上各种兴趣班。毕竟孩子对抽象的东西比较难以理解。3-4岁是人格结构的形成时期,以电脑配置为例,将来的机器的运行、升级都要看当初的配置是否良好。 因此加强她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模仿吸收能力,比较重要,因为木桶的短板将决定木桶最后的容量。 还是那句“言传身教,然后温柔地坚持”。 |
GMT+8, 2025-7-7 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