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义乌新闻 查看内容

义乌一炒摊客的财富传奇

2012-4-17 09:27

摘要: 昨天,老王又接到了一个邀请电话。对方是河南信阳一个市场项目的老总,说是让他带一批人过去看盘。其实,三四天前,老王刚刚出去过一趟,看的是湖南岳阳一个规模不大的小商品城。 由于在商铺投资领域结交了很多朋友, ...
 昨天,老王又接到了一个邀请电话。对方是河南信阳一个市场项目的老总,说是让他带一批人过去看盘。其实,三四天前,老王刚刚出去过一趟,看的是湖南岳阳一个规模不大的小商品城。

    由于在商铺投资领域结交了很多朋友,像这样天南海北地看项目,已成为老王工作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他自称有一份正式工作,是做某种产品的推销员,这份工作只要求业绩,无须每日考勤。在时间分配上,他总能恰到好处。

    16年的商铺投资经验让老王成为资深炒摊客。“义乌炒摊团”的形成、发展和光辉历史,他都非常了解。老王还总结了经验:摊位,这种与义乌小商品产业休戚相关的房产,玩转了能财富倍增,玩不转血本无归,关键是手法得当、心态理性。

    本版刊发此文,其意决非鼓励炒摊,在当前形势下,尤其要注意投资风险,责任自负。

    温州人是老师

    义乌人外出炒摊的起始时间,据称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

    那时候,义乌本地的小商品市场已具有一定规模,商品内销繁荣。与此同时,还有一批义乌人赴全国各地经商创业,在返乡采购小商品的同时,他们也带来了大量的省外投资信息。

    老王是信息带入者之一。1991年,想着先人一步,抢占省外内销市场的老王,去了湖南株洲,在当地一个叫“南大门”的市场里经营小百货。1996年,他发现,这个城市正在大力整顿和规范原本“散、乱、小”市场,新建市场商铺正对外招商。

    老王以9万元的价格,买下了株洲芦淞市场里的一个摊位。他没想马上卖掉,而是抱着“以房养老”的心态,将商铺拿来出租。3年下来,商铺的价格飙升到了27万元,加上出租所得,老王算是赚了一把。

    不少像老王这样的人,把这种赚钱方式告诉给了在本地经商的义乌人。由此,市场里的一批商户也跟风出击了。当时,义乌房租经济规模不大,普通人投资不起商铺,只有这些商户可凭雄厚的资金实力去炒摊。

    然而,此时的义乌人,大多选择单打独斗。与之相反,上世纪90年代本地有形市场同样发达的温州人就显得团结而具魄力。他们大多以数十人之众联合“砍价”,并总能以低价购铺。据说,在很大程度上,温州人的这种团购操作模式此后催生了行业的细分专业———分销代理公司。

    “应该说,在炒摊上,温州人是老师。”老王说,在芦淞市场之后,他也加入了温州的团队,并以23万元的价格买到株洲另一个市场里原价约30万元的商铺。

    天南海北买商铺

在株洲的这两次成功投资,开启了老王的专业炒摊之路,他的手笔也越来越大。

    事实上,不只是株洲,10年之前,全国有不少中等城市的有形市场都在更新换代。比如,离老王较近的长沙。当时,定位于一级市场的长沙高桥大市场刚刚兴建,和此前湖南的大多数市场不同,“高桥”的商铺产权可以出让。

    老王在看完商铺后,以大约15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一间位置较好的沿街商铺和商铺之上的两个套间。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老王还先后去了吉林长白山、江苏南京、广东东莞以及金华、义乌等地投资商铺和房产。

    “节俭是我们义乌人的传统美德,在投资商铺问题上,我也不会乱来。我只会把上一年投资赚得的钱,拿出来购买新项目。”老王说,这种环环相扣的投资方式,经过多年操作,财富效应也能变得很大。目前,他手头的项目有七八个,价值大约1000万元。而这一切,几乎可以说都是用当初的9万元赚来的。

    投资之道

每年看大量项目,接触大量同行,老王的商铺投资眼光已变得相当刁钻。人家说不好,他肯定不买,人家说好,他也未必买。至今,就连一些所谓专业从事市场分销的人,都可能不如老王懂行。

    “我看市场,首先要看市场所在区域的城区人口,城区人口量大,消费才强劲,商铺才会旺。”老王简单说了几招,其次,得看原有老市场的辐射力;再看市场业态设置是否与当地特色产业相匹配;当然,区位优势和当地政府对项目的重视程度也颇为重要。

    “最重要的是,大家一起去买商铺,你得设法了解到其中投资客和经商者的比例。”老王说,都是投资客,市场肯定旺不了,未来是转是租都费劲。据称,许多人正是因为不重这一点,最终眼巴巴看着市场唱起“空城计”,进而血本无归。按照老王的经验,买商铺的人中,用于经商的必须占到60%以上。

    当很多人认为某个项目好的时候,老王还往往会告诉自己要保持理性。“我会绕开销售人员,找几个本地人问情况,比如听听他们对项目的看法,了解开发商的品牌知名度和诚信度等等。”他说,一切都心中有数了,他才会决定买或不买。

    “义乌炒摊团”

近期,河南信阳的一个项目邀请他去看盘,并叫他组织一批投资客同去。老王说,真要去叫人,几百个是肯定有的。现在,义乌人也开始团结了,一起去价格才能砍下来。

    他并不反感“义乌炒摊团”这个称谓,说自己也是其中一员。据他估算,在义乌,经常组团去外地炒摊的有四五千人。这得益于七八年前,义乌旧村改造的加速,多数义乌人借此做起房东,大量租金收入无处可去,炒摊成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和“温州炒房团”一样,“义乌炒摊团”也有自己的经典战役。2007年之后,越来越多在义乌本地从事实业老板去外地开发市场项目。芬莉集团的刘卫高是其中颇为著名的一位。他在昆明开发的螺蛳湾国际商贸城,曾吸引数百义乌投资客购买。由于涉及老市场搬迁,螺蛳湾“一炮走红”。老王说,原本50万元买入的商铺,此后转手价可达几百万元。

    去年,“义乌炒摊团”还在成都国际商贸城上演好戏。据媒体报道,当时该市场有5000个商位指标被义乌人掌控。老王的好朋友应先生就是其中一个。应先生一人就买了6个摊位。目前,其中两个已转卖,套利24万元。“赚个百万元不成问题。”应先生这样告诉记者。

    风险正加大

当然,并非所有被“义乌炒摊团”看中的项目,最终都能赚钱。老王身边的朋友就遭遇过被“忽悠”的尴尬。尤其是在近几年,投资血本无归者,老王看到过许多。

    2010年之后,以“义乌小商品城”为噱头的市场项目在各省遍地开花,相关投资开发从未如此火热。然而,炒摊16年的老王此时却变得有些缩手缩脚了。

    “以前投资商铺之所以赚钱,是因为国内正在经历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但现在不同,许多项目是盲目上马,根本没有考虑到同质化竞争和商品市场的承载能力。”他说。

    老王给自己定了一个指标:每年,仍要去看10~20个项目,但一年只投资一个。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江湾小学开启“行走的课堂”  廿载爱心书包漂流路 26万份温暖照亮童心  从刚需到柔性 从“床边”到“心间” 7年试点,长护险的义乌探索  城市生活节 市民享便利  “五一”义乌文旅市场欣欣向荣  

义乌网

GMT+8, 2025-5-10 18:3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