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领导畅所欲言讨论《全会报告》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力推动法治义乌和文化建设……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政府第六次全体会议再次奏响了义乌改革发展的最强音。昨日下午,与会人员围绕市委书记李一飞代表市委市政府所作的报告,以及《中共义乌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法治义乌建设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中共义乌市委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决定》(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分组讨论。大家认为报告催人奋进、鼓舞人心,科学、务实的改革发展理念贯穿始终,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义乌下一步改革发展的深刻认识与全面把握,为全市统一了思想、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法治义乌 当前,法治建设已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法治义乌建设,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市公安局法制大队吴承良说,推进法治建设,要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文化建设当中。法治建设的思维长期固化后,就形成一种文化。其次,要加强法治队伍的建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市的法治力量相对薄弱,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此外,法治工作的职能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划分,这样有利于各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希望政府能够整合各部门的公职律师资源,更好地把这只队伍的作用发挥出来。 围绕信访以及公共法律服务这一主题,浙江稠州律师事务所陶旭明表示,信访问题的有效解决也是法治建设的一方面。建议政府在信访事件中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第三方组织一方面对信访案件当事人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帮助,保证有理信访得到快速合理解决;一方面对信访人的信访诉求、信访形式给予合法合理引导,通过法律程序加以解决。其次,建议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履行职能的一种新型方式,也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社合作互动的重要内容。 浙江现代阳光律师事务所朱爱民则关注诚信商城建设。他认为,在诚信商城建设中,不应当仅仅针对本地居民、市场经营户,外来的采购商以及外商们的诚信该如何监管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关于完善涉外舆论工作机制和涉外应急依法处置机制,他说,这两个机制一是在于完善,二是在于宣传。让广大经营户能够知道有这样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在哪里,工作职责是什么。当经营户的正当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大家能够正当维权。 浙江大平律师事务所汪宝琳认为,在法治建设中,要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广大年轻律师要深入农村、企业、社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公检法司各部门除了增强定期交流外,还要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工作作风,减少临时用工、窗口用工,消除老百姓“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借着法治改革的春风,希望各个行政部门,特别是执法部门要配备一至两名律师,聘请长期法律顾问。市民宗局楼建明表示,法治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人在做。因此,要建设法治社会,要加强法律工作者的素质、能力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其次,执法的程序、结果能公开的就公开,用公开促进公平公正。此外,还需加大执法的监督力度,整合各部门的力量,杜绝不作为、慢作为甚至徇私枉法等现象。 “法治义乌建设是一项全面性、系统性工程,在实际工作中,镇街需要重点处理好两方面关系:处理好依法行政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处理好部门依法行政和镇街属地管理的关系。”江东街道办事处主任毛建华说。 “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义乌的前提。”稠城街道办事处主任王哲怀认为,党员干部要做法治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同时,要加强普通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形成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还是民生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都离不开法治这一保障。对此,大陈镇镇长朱金弟表示,我们必须把法治义乌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各项工作。在今后的镇街工作中,我们将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依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该履职的,尽心尽责履职到位;不属履职范围的,手不能伸得太长,去干扰市场正常的行为。” 关键词:文化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地方凝聚力的重要源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全会报告指出,新常态下,义乌要实现转型发展、走在前列,必须充分认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性。 对此,稠江街道党工委书记朱有清在讨论时说,义乌作为一座商贸城市,应当把文化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力,积极实施文化产业升级工程,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争取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打造“文化设计之都”,让更多小商品插上文化的翅膀飞翔;同时,要加大人才引进,依托各种创新平台,广泛引进科研院校和研发机构,培育具有国际水准的创意设计产业,提升义乌文化整体水平与产业综合竞争力。 围绕“文化建设”这一主题,廿三里街道党工委书记楼辉腾表示,文化建设核心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全会报告中提出的“文化人”非常重要,我们应当深入实施文明素养提升工程和文化阵地巩固工程,提升市民的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结合本地实际,要切实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文化礼堂、文化场所的建设,打造美丽乡村,营造宜居环境,开发与保护好华溪森林公园,推进廿三里街道朝着经济发展、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的方向发展。 提升文化软实力,引领义乌转型发展。对于如何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溪镇党委书记王文胜深有体会。他说,上溪位于义乌的西大门,文化遗产较多,有吴晗故居、黄山八面厅等众多文化遗产,这就需要我们很好的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见证了义乌的历史与文化,展现的是义乌的“根”。下一步,他们要根据市里统一部署,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对历史文化村和街区加大保护力度,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义乌文化。 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文化的滋养,谁占据了文化建设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就能在转型发展中占得先机。对此,市志编辑部主编吴潮海在讨论时说,义乌要发挥自身商贸文化的特色优势,像开发旅游文化一样,打造义乌的购物文化,比如建设一条商业文化大街。在这条大街里,包含国际品牌,同时又包含义乌“老字号”品牌。 市政协文史委特邀委员、佛教协会秘书长、双林文化研究院院长张惠间说,给义乌文化建设取一个总括性的名称很重要。根据传播学、营销学理论,内容可以多样,但是重点不可多于三,否则不利于今后城市的总体营销品牌的推广。比如,杭州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舟山的“海天佛国”,天台的“佛宗道源”。义乌给人的印象是“没文化”,其实义乌不是真的“没文化”,而是一直没有确定宣传的重点,一直没有一个核心的灵魂性、延续性的中心点。如果义乌有了这个总括性的文化建设名称,然后一直去努力经营,就能形成义乌文化的灵魂。 发改委调研员俞献民在讨论时表示,文化需要创新,更需要传承。义乌的传统文化要抢救。比如,义乌土话,义乌的新一代人,许多都不学了,可能失传了!值得注意的是,义乌话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丢失是很可惜的。俞献民建议,要让义乌的传统文化进学校。比如,让孩子学唱婺剧、学讲义乌土话。 市朗诵协会负责人蒋亦生认为,义乌传统的乡镇集市日文化,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风雨洗礼,有很深的历史文化积淀,已经扎根在老百姓的心里了,要传承。如佛堂的“十月十”、义亭的“九月九”文化,不能让它消失了。 湖畔书榭负责人丁宁说,义乌的城市文化建设,需要越来越多的书斋和书院,供人们读书和休闲。书斋是文化的温泉,可以净化浮躁的灵魂,清除尘世的喧嚣。可惜,现在我市不多的几家书斋,都惨淡经营,希望政府能加大扶持力度。如果义乌有一大批“24小时书店”开张,对义乌的文化建设一定会如虎添翼。 市文联干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鲍川表示,义乌是一座有梦想的城市,梦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按照李克强总理视察义乌时说的“义乌上河图”思路,沿着义乌江两岸,开发“义乌上河图”,将义乌各种各类文化“种植”到义乌江两岸,也是“集大成”的义乌文化。 北苑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凤德认为,在文化建设方面,针对义乌实际情况,我们要有“四个清醒认识”,一是清醒认识义乌文化传承和历史遗留丰厚,但现在保护不够、开发不够的现实;二是清醒认识义乌是全国全省知名的改革开放窗口,但城市基础发展薄弱的现实;三是清醒认识义乌以商建市、客商云集非常繁荣,但城市休闲“无处可去,无处可玩”的现实;四是清醒认识义乌人口众多、飞速发展,但广大居民素质不高的现实。下一步,我们要做好“五个结合”,即文化与传承的结合,文化与市场机制的结合,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文化与转型的结合,文化与产业发展的结合。 |
GMT+8, 2025-7-23 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