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我市有关部门为外商代表提供“面对面”服务,现场为外商释疑解惑,并对外商所反映的问题作及时反馈。 1.3万名常驻境外客商,10万平方米的进口商品馆,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多种境外商品,5000多家涉外企业和机构,每年有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万人次境外客商到义乌采购……义乌,这座创造奇迹的商贸城市,依旧在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近年来,为推进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义乌积极构建与试点相适应的涉外审批服务体系,高效推进活力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充分营造其乐融融的社区国际文化,全方位推动了国际贸易环境的提升。 “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 帮助解决外商各类诉求 去年9月,埃及客商MohammedAli来到义乌市经纪人事务所,委托其代为办理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转外商投资合伙企业的相关手续。当得知要先到市场监管局办理公司名称核准,再到建设局房产窗口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再向国安局申请场地核查……Ali犹豫了,这些材料的准备实在繁琐,啥时才能办妥啊?代理中介公司工作人员告诉他,需要准备的材料实际上全部可以在国际贸易服务中心“一站式”完成。 “记得当时从筹备到准备材料,再到办理证照,不到20天的时间,Ali和他的朋友合伙开办的企业——义乌市澈鲁贸易商行(普通合伙)就正式成立了。”义乌市经纪人事务所经理龚梅春说,Ali和中介工作人员在准备好所有需要提供的资料后,一起到国际贸易服务中心的市场监管局和国(地)税窗口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全流程手续都是在行政服务中心和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内完成的。 “事实上,为Ali提供服务的是2012年1月6日启用运行的老‘中心’。去年,我们中心窗口就已办结各类事项211004件。”国际贸易服务中心管理科的骆安静介绍说。 2014年10月21日,位于国际商贸城四区国际商务中心裙楼的新国际贸易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新“中心”设置部门办事窗口59个,其中涉外服务超市窗口7个,公安局、人力社保局、商务局、外侨办、市场监管局、海关、检验检疫局等14个部门进驻,可办理涉外服务事项148项,其中许可类事项54项,基本实现了市域内政府涉外审批服务项目的集中。此外,还向社会首批招选28家优质涉外中介服务机构进驻,与政府服务形成有机结合。 据骆安静说,这类集中办公的涉外审批服务平台在国内尚无先例。义乌市国际贸易服务中心集涉外行政审批、涉外公共服务、涉外中介服务和涉外信息交流于一体,开创了国内政府涉外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办理模式的先河,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营造了良好的国际交流和外商投资环境。 外贸主体登记快速审批改革 让便捷高效成为标签 2014年11月11日,鲍文俊来到新国际贸易服务中心服务超市电子口岸企业登记和IC卡代办窗口,拿到了从杭州快递发回来的电子口岸IC卡。这次他为恩光进出口有限公司办理获得进出口权限的有关手续,前后仅用了4天时间。 据了解,电子口岸企业登记和IC卡办理事项是省级部门的项目,在2013年的外贸主体登记设立快速审批改革中,由国际贸易服务中心设立代办点,集中收取申请企业的审批资料后,统一邮寄到杭州数据分中心受理并代为办理各相关部门的联网资格审查业务。 于丽娟是新“中心”引进的中介服务机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主要为外商在服务超市提供咨询帮助。她说,去年10月,对外贸易主体登记及后续业务快速审批流程中的海关和检验检疫等几个部门,也一起进驻新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在新‘中心’大厅里跑上几个来回,手续就办得差不多了。” 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商人所罗门,8年前在义乌注册成立了义乌市彼凯贸易商行。记者在新国际贸易服务中心采访时,他正在思凯商务服务中心中介沈女士的帮助下,办理就业证延期许可事宜。所罗门说,在义乌的8年时间,这里不仅给外商营造的环境越来越好,更重要的是办事效率越来越高,“我们在义乌享受到了‘国人’的待遇,这感觉很棒!” 同样,亲身体会到便捷服务的鲍文俊,也对“中心”办事的高效赞不绝口。“这里真是太方便了。基本上所有的手续都可以在这里完成,连杭州都不用去。原先办个IC卡,需要跑6个省级部门,费时费力不说,光找地方都累得够呛。如今在服务超市递个审批材料,三四天内就能拿到IC卡,真是既省钱又省事。” 从2013年8月开始,国际贸易服务中心启动对外贸易主体登记及后续业务快速审批改革试点,缩减原审批流程中10个部门6个事项承诺时限,合计审批时限由最长29天缩减为最短6天,压缩时限23天,办理时限平均提速69%。这其中,“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由2个工作日缩减到1个工作日,“外资企业设立审批”贸易公司类由6个工作日缩减到3个工作日;“个体工商户”登记由5个工作日缩减到3个工作日;“货物收发货人注册登记”和“外汇登记”由5个工作日转为即办件。 而今,外贸主体登记快速审批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效果。在有效调动贸易经营主体创业积极性,增强市场活力,推动义乌外贸发展的同时,这项工作还被列为2013年浙江省审改试点项目,2014年作为改革经验在省内推广。 创新国际化社区服务 孕育包容豁达真诚的“国际心” 精通汉语、阿拉伯语、日语等6国语言的伊朗商人哈米,这些年来一直在义乌市鸡鸣山社区扮演着多重身份——“居民代表”、“社区调解委员会成员”、“惠民议事会成员”等。平日闲暇时,哈米会和社区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在社区里走访,了解居民生活近况,整治辖区环境卫生,协调帮助解决纠纷。一次走访中,一家小店门口堆放的杂物引起了哈米的注意。他立马上前沟通,劝说店主清理。“小区的环境要靠我们每个人来维护。”哈米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 走进这个被国内外媒体誉为“联合国社区”的地方,仔细观察大家就会发现:异国风情味分外浓厚,韩国料理、巴西烤肉等店铺繁多;社区内的电子阅览室、操场等场所,经常有外商的身影;在社区文化宣传长廊和办事服务大厅,都实行双语标示、双语服务……这些都是社区为境外人员搭建的“交流平台”。 其实,这只是境外人员融入社区的一个“音节”。从2003年社区成立以来,鸡鸣山社区就不断在探索“境外人员融入社区”新途径。“我们在推动境外人员融入社区过程中,既积极借鉴国内先进社区经验、做法,又立争创新,力求体现地方特色的同时,孕育出一颗包容、豁达、真诚的‘国际心’。”鸡鸣山社区相关负责人说。 创新国际化社区服务,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增进义乌市民与外商的文化互融。鸡鸣山社区一方面邀请外商及其家人参与社区文化节、文化周活动,与党员家庭一起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让他们感受并融入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开设“外国人大讲堂”,邀请外国朋友讲解异国文化习俗,并举办圣诞联欢晚会等,让社区居民也能享受地地道道的洋文化。在欢声笑语中,缩小了彼此间的中西文化差异。 据了解,在面积2平方公里的鸡鸣山社区行政区域里,登记在册的外来人口近21000人,其中有58个国家926名境外人员入住,境外驻该社区办事机构式外贸公司168家。 事实上,鸡鸣山社区只是境外人员融入义乌的典型样本之一。走在今日义乌的大街小巷、市场内外,到处可以看到外国人的身影。他们是一群“新义乌人”,穿梭在城市中,像本地人一样生活、工作。 正是以其开放的胸襟、优良的服务,义乌催生了“万国商道”聚商城的缤纷画卷。我们坚信,随着国贸改革“新三年”风帆渐起,“万国商道”之义乌画卷会越来越绚丽! |
GMT+8, 2025-7-23 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