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在武义县履坦镇后桑园村黑马家庭农场举行的水田斗牛活动中,只见一位身体轻盈、身手敏捷、全身湿透的中年男子,奋不顾身地制伏了一头头蛮牛,化解了一次次险情。他就是金华出了名的“拆牛手”王建勤。 今年48岁的“拆牛手”王建勤,是金华市婺城区苏孟乡茶堰村人。改革开放金华恢复斗牛后,当时只有18岁的王建勤就操起充满风险与挑战的“拆牛手”职业,至今已走过了30年。 每年秋收后,金华各县市都有斗牛庆丰收的风俗,今年中秋、国庆期间,义乌、武义、永康、兰溪等地就有20多场斗牛赛,每到这段时间“拆牛手”王建勤就非常忙碌,三天两头受邀赶往各地斗牛场,其中跑得最多的是义乌和武义。 金华斗牛起源于两汉、三国,兴盛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金华斗牛,通常斗牛场选择宽广平坦、四周视线好的浅水田,参赛的两头黄牯牛在“拆牛手”的牵引下进场比拼,厮杀中的两头斗牛鼻子上都不拴绳子,两头牛8只蹄子在泥浆里奋力发劲,顿时泥浆四溅,场面甚是壮观,这古老而又精彩的斗牛能让看客大饱眼福。但金华斗牛也颇有讲究和风险:两头牛搏杀中如势均力 敌,斗红了眼后会互不相让拼死搏杀,这样容易造成折角受伤;斗牛场中对抗搏杀的斗牛如一头输了落荒而逃,一头穷追不舍,若冲出护栏就会伤及观众。所以在斗牛现场,“拆牛手”需聚精会神地注视搏杀中的斗牛,一旦有牛退败,就要第一时间冲上去,视现场情况来化解险情。 王建勤说,其实“拆牛手”也是有风险的,需要胆大心细和机智敏捷,特别是当场上两头牛斗得难解难分,过了二三十分钟还分不出胜负时,“拆牛手”就要及时出场把两头黄牯牛分开,这场面在观众看来是十分惊险的,处置不当自己也会受伤。 |
GMT+8, 2025-7-27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