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由义乌华鼎锦纶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三联、东华大学联合研发的“高品质聚酰胺6纤维高效率低能耗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项目,获得了2015年度“纺织之光”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奖项由国家批准设立,是面向全国纺织行业唯一的科学技术奖。“华鼎锦纶”能够获得这一殊荣,究竟它的技术创新点在哪?又是靠什么征服了专家评委?带着这些疑问,12月11日,记者来到“华鼎锦纶”一探究竟。 “无人工厂”现端倪 在工业4.0的浪潮下,“无人工厂”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佳选择,以机器替代人工,既可减少人工成本又能提高生产效率。走进“华鼎锦纶”生产车间,除了隆隆的机器轰鸣声外,没有其他声响,显得有点冷清,一问,原来这里的生产线大部分已经被智能机器所代替,自动化程度较高。 在公司总工程师封其都的陪同下,我们首先来到了送料、分发车间。只见160米的主轨道上,分布着8条双线操作、55米长的运输轨道,重达800公斤的一箱箱PA6(一种塑脂原料)物料包,正通过自动轨道车,从地下仓库不停地输送到各个工作站台。 “每个物料包、每一个货盘,都有自己的身份编码,经后台电脑操作被准确运往各个送料点。”封其都说,采用这套智能送料系统,不仅减少了80%的用工,生产效率也提高了一倍。 下料后,物料进入熔解环节。在这一环节,企业的核心技术得以充分体现。比如,物料熔解系统——— 螺杆高频电磁感应加热就属世界首创。它采用高频电磁技术,使加热控温的精度更精确,也更节能,每吨原材料可节省600至3000元不等。 物料熔解后,经节能保温材料特殊包装的运输管道,高达200多度高温的熔料将进入制作环节。在这里,制作工位被实现了最大化,共有12个工位,且每个工位的喷头从原先的10到12个提升到了24个,经企业自主研发技术——— 24头丝束均匀冷却成形及FDY共辊双锭轴24头卷绕技术,实现了每工位可出24束丝,不仅产能提高了两三倍,人工也大为减少。这项技术目前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新鲜出炉的锦纶丝经自动化包装、扫码后,最终来到自动入库环节。对于智能立体仓库,封其都颇为自豪:“1万吨仓储,2万个货柜,我们全部采用机器人智能系统,自动入库,这在国内外都属少见。要在以前,这么大的仓库,得盖多大的房子,得用多少人?” 封其都介绍,“华鼎锦纶”是传统织造企业,属用电大户。若用以往传统的生产线,一年耗电需1亿8千万千瓦时,而如今采用全智能化生产系统,每年可节约6千万千瓦时,人工也比原先减少了一半。如果把节能、人工等几项成本加起来,工厂可节省的成本超亿元。 曲折研发破传统 循着企业生产流程一路转下来,让记者大开眼界,也明显感觉到其节能、智能化以及追求高品质功能性、差别化的纤维生产方式。而这种生产方式,正是“高品质聚酰胺6纤维高效率低能耗智能化生产技术”项目的核心内容。封其都介绍,为了这个项目的建设,“华鼎锦纶”从2011年就开始筹划研发和攻关,总投资达16亿元。 据介绍,“华鼎锦纶”为了更好地开展研发,在一年多时间里,先后组团到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考察学习,并成立20多人的研发团队,参与到公司整个生产流程的设计、建设中。 在封其都看来,每一道技术创新,都有其研发背后的酸楚。“反复失败无数次,企业内部反对的声音也有。”他说,光智能立体仓库的建设,公司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来试验。“你看它好像有规律可循,但实际上个性化的要求有很多。比如机器人入库的精准度,一旦出错,不仅货物会从天上掉下来损坏,还有可能会把机器弄坏,这些细节都需要不断地试验完善。”对于世界首创的螺杆高频电磁感应加热技术,公司更是花了两三年时间来研发。 目前,“华鼎锦纶”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15项,已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表论文8篇,制定行业标准3项。 在“机器换人”、“工业4.0”的浪潮中,“华鼎锦纶”不惜花重金,花时间和精力投入生产技术研发,成功闯出了一条新路。目前,公司已形成年产10万吨锦纶6纤维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优良,节能降耗效果突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
GMT+8, 2025-7-31 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