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深入开展“创新发展义乌经验,干在实处勇当标兵”主题实践活动之际,本月,义乌市科技创业园工作人员一行前往绍兴、诸暨两所高校———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和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学习借签先进经验,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暨阳学院:无偿提供土地和建设资金
走进暨阳学院,一条溪流横贯其中,将整个校区一分为二,一侧是行政楼、图书馆、宿舍,另一侧是教学楼、运动区。用设计方的专业术语来讲:“利用古典园林的借景手法将北面城市山脉巧妙地借入校园,成为校园的轴心对景。依托基地东侧规划的城市水溪与浦阳江相连,将浦阳江微缩至基地内”。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馈赠,构成了贯通校园南北的生态水系。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原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创办于2000年,是一家由浙江林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前身)申请,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重新确认,2011年与诸暨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与诸暨市教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合作举办。2013年9月,学院整体从浙江省临安市迁址到浙江省诸暨市办学。校区占地面积500亩,发展预留用地300亩,按7000名学生、500名教职工的规模建设。2014年9月28日上午,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举行更名揭牌仪式,正式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党委副书记蔡永华介绍,当地政府为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新校区建设无偿提供了土地、建设资金等条件,至今已投入了13亿元。此外,还出台了包括“连续投六年,每年投入500万元支持学院引进人才”等一系列政策,并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如给予到诸暨教师相应优惠住房、设立专项人才引进资金、发放教职工交通补贴等。
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与诸暨市人民政府为什么能一拍即合?答案是不言自明:诸暨市愿意出资13亿元建设校区让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把项目带到诸暨来,不仅体现了诸暨人的诚意,同时对诸暨来说,引进大学和创办高职学院大大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现代化城市的快速拓展和优质建设,最重要的是,大量科技人才的有效集聚给诸暨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资源。
之江学院:独立学院不少于500亩地的国有土地使用证
坐落于柯桥群贤路以北、柯华路以西,大坂湖畔的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是1999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经教育部确认的一家独立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举办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2012年起由浙江工业大学与绍兴县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合作举办,2013年9月起学院新生在绍兴校区就学。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杜丰介绍,学院迁建工程总投资10.7亿元,其中绍兴县投入8.9亿元,即县职教中心实物资产4.7亿元和建设资金4.2亿元。为派驻到之江学院的在编教职工提供每人5万元的交通补贴,为教职工提供子女入托、入学绿色通道,在绍兴县中心医院开通省医保点。向之江学院先期提供50个事业编制,专门用于引进高层次教学科研和管理人才,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
杜丰说,目前学院在优质人才引育有一系列举措:2015年学院成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委员会、出台了“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办法,激励更多的教师向“双师型”发展。2013年以来,柔性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人、省“千人计划”人才2人、绍兴市“330计划”人才7人;2012年底出台《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明确高层次人才引进原则,引进待遇。
“当时,绍兴县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急需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加上当时受教育部独立学院“独立学院不少于500亩地的国有土地使用证”的限令,学院不得不谋求向外发展。”杜丰说,在厚基础、勤动手、宽平台的模式下,之江学院将不断地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引进不是复制 创新才能发展
诸暨和绍兴两地“引智办学”的经验告诉我们:联手创办高等学府,不但是快速集聚人才,集聚知识、集聚智力的有效通道,而且也是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质量的“加速器”和“发动机”。
同时,古话还告诉我们:“预先取之,必先予之”,作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基地,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拥有决定着高校综合竞争力的大小,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成为一所高校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义乌要想创办高质量、高水平的优质高等学校,必须敢出“大手笔”,要有“大魄力”,在借鉴汲取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复制,惟创新”,引一流人才,借一流智力。
此外,根据我们的考察,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和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之所以非常成功地入驻绍兴和诸暨,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借鉴以上两地经验,在引才引智方面,我市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让引才手段更灵活,让优惠政策更具吸引力,在成功引进的基础上,逐步从规模扩大、外延发展向质量提升、内涵建设转移,进一步加快培养我市急需的人才,逐步探所合作办学道路,以科学的发展观来度量得失,从长远的,全局性的考虑,来推进我市学校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