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天,赤岸镇大桥路36号格外热闹,新农村数字电影赤岸室内放映点、图书悦读吧在这里建成并投入使用。吃过晚饭的赤岸镇村民三三两两结伴来到这里,有序地找好位置,聊着天等待电影开场。问起村电影院的事,村民们自豪感油然而生:“比得上城里的大影院!”说话间,幕布瞬间点亮,一个与寻常乡村生活迥异的光影世界就此打开。 据市文广新局相关人员介绍,新农村数字电影赤岸室内放映点,是全省第一家由社会力量投资开办的农村数字电影院,它的建成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次有力探索和尝试。 让农民和城里人一样看电影 高清逼真的画面、惊险刺激的场景、环绕立体的音效,走进新农村数字电影赤岸室内放映点,现代化数字影院的气息扑面而来。目前影院内设有1个电影放映厅,70余个观影座位,20余平方米图书阅览室。有3000余部国家广电总局数字电影节目中心提供的电影和2000余部上海百事通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的电影可供选择,新片的更新速度逐步向城市院线靠拢,能为群众提供更新、更清晰的数字电影,旨在打造周边百姓家门口的“城市影院”。 影院正式启用后,公益放映和有偿放映将并行开展。公益放映由政府补助,每周播放一场,有偿放映票价以8元/张起步,百姓可根据需求自行选择。观影后村民们纷纷表示“票价便宜、观影便捷、服务多样”,好口碑持续发酵。 “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效果就是不一样!没想到我们在家门口也能看上这么好的电影。”赤岸镇赤岸四村的村民老朱说,他很喜欢看电影,以前想要看大片,要坐近一个小时的车去城里看,现在家门口有了数字影院,看电影很方便,票价又实惠,真是太好了! 影院开业前三天试营业期间,免费对外放映电影。在镇上经营米线生意的安蓉蓉和女儿几乎场场到场:“人可多了,每场都是爆满的,还有很多人是站着看的,放映室环境很好,放映效果也好,我还办了会员卡,电影院就在家门口,很方便,以后我会经常带着女儿去看。” 在观影休闲之余,村民还可以享受与市图书馆通借通还的图书服务,图书种类持续更新,提供免费阅览室给市民自习,享用低价茶水服务。这种“电影+书吧+茶吧”的运营模式,有利于培育价廉质优的农村文化消费氛围,提高农村文化生活品质和文化鉴赏水平,实现文化服务的城乡均等化,打造品影、品读、品茶的一站式休闲文化综合体。 更新传统“送电影下乡”模式 记者从市文广新局了解到,新农村数字电影赤岸室内放映点得到浙江省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赤岸镇政府的联合支持,是全省第一家由社会力量投资开办的农村数字电影院,是市文广新局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落实“政府购买、群众受惠、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指导原则的一次有力探索和尝试。 据统计,去年我市在各镇街及社区、企业、学校共放映公益电影近万场,观影人次逾170万,让农村群众时时过上一把“电影瘾”,让老百姓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公共文化建设成果。然而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电影放映技术、设备更加先进,电影数字节目日渐丰富,原有的室外流动放映单一模式在解决看电影难问题的同时,已不再能满足农村群众对看好电影的追求,农村群众也更渴望像城市人一样,坐在舒适的环境中欣赏到国产大片。 “农村公益电影室外流动放映易受天气、场地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在放映时间、放映质量、社会效益等方面存在不足,室内固定放映点将创新升级,让群众及时掌握放映动态,提供更为舒适的观影环境,以免费或低价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观影服务。”市文广新局广电科科长吴凌燕表示,新农村数字电影赤岸放映点的建设,也是深入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完善放映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放映能力和放映质量,调整农村电影放映结构,推动农村电影放映由流动转为固定、室外向室内的转变,免费放映与有偿放映相结合的有力探索和尝试,逐步形成与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符合的农村电影资源配置机制,提高农村电影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让城市之外的农村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国内外最新大片,这实际上是一种资源平衡、共享,是一项文化民生工程,更是公共文化服务通过社会化实现均等化的创新探索。”吴凌燕坦言,更新传统“送电影下乡”模式,建设“自给自足”式可持续性服务的影院,开创免费放映与有偿放映相结合的新格局,这种探索值得尝试。 |
GMT+8, 2025-11-9 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