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塘村地处杭长高铁沿线和03省道边,地理位置优越。 环境整治前后的俊塘村可以用“两重天”来形容——— 以前的俊塘环境“脏乱差”,用群众的话说“都没有一个插脚的干净地方”;如今的俊塘村,“水还是那些水,路还是那些路”,但道路整洁,水塘清净。村民们说:“村里面貌发生这么巨大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刘旭明功不可没。” “垃圾场”变党员先锋林 俊塘村最显著、也是最亮眼的变化之一是原03省道两旁裸露的荒地和大量的建筑垃圾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郁郁青青、生机勃勃的绿地。 据介绍,这片绿地原先是杭长高铁施工时租给工程项目部的一块临时用地,2014年租用到期后一直没有复耕,杂草丛生,成了荒地。另外,2011年俊塘村约三分之一农户进行拆旧,拆除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就随意堆放在这块临时用地。因为没有及时清运,日积月累,这处荒地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垃圾场”。 “很大一块空地,堆满了各种垃圾,成了村里当时环境卫生整治的大难题。”村党支部书记刘旭明说,“当时在这块临时用地上,不少村民还种植了许多农作物,初步估算了一下有五六十户。” 刘旭明下定决心,誓要把这处环境卫生整治的“减分项”改造成为“加分项”。 今年3月份,村两委立即行动,开始大规模环境整治。一方面,刘旭明带着村里的党员干部一户一户上门做工作,要求村民限期清理预制板、木桩等可再利用的堆放物,移除农作物,拆除临时搭建物;另一方面,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义务劳动”,着手开始清理垃圾,平整土地。 杂草清理干净了,土地平整后该如何利用这块土地呢?此时,刘旭明想到一个主意,给这块土地种上各种树木,让每个党员每个月的党员义务劳动日来这里劳动,取名为“党员先锋林”。 在今年4月15日的党员会议上,当刘旭明提议在“先锋林”地块种树的想法后,全村45名党员和2名预备党员就筹到建设资金38690元。仅用一个月时间,这片曾经的“黑色地带”垃圾场,成为党员“红色治理”先锋林——— 党员干部不但要积极参与先锋林日常管理,而且有些较大的树木要党员挂牌认领,负责养护。 “目前,先锋林上种满了樟树、樱花、红花檵木……”刘旭明说,绿化工作已经完成,正抓紧时间赶做四周的护栏。 打铁先要自身硬 房前屋后的卫生状况,一直是大多数农村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俊塘村是如何攻克这个难题的?“解决这个问题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刘旭明说:“关键是打铁先要自身硬,村两委干部能够做到一碗水端平,办事公道公正,每一名党员遇到困难都能冲锋在前,村民一定会跟着党员干部干”。 俊塘村从2014年5月份开始环境整治,整整48天时间,动员每家每户对自家房前屋后进行清理。但整治开始时很多村民很不理解,消极抵触的现象比较普遍。 “想要村民跟着做,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刘旭明说,原来他家房子前面修建有一个水槽,还有几块石头凳子,茶余饭后可以坐坐,很是方便。为了带头清理环境,他把这些统统当作了“杂物”,率先把自家房子前面的水槽等“杂物”清理干净。 此外,刘旭明无论工作多晚,睡得多迟,都坚持早早起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家门前认认真真打扫一遍。刘旭明的这个做法影响到了村里其他党员干部,村里的党员干部也纷纷效仿,每天清晨俊塘村的党员干部都会自觉、主动、带头把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打扫得干干净净。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村民们看在眼里,心里很受触动,再加上村干部的不懈劝导和经常沟通,很快,全村开始“人人动手,个个争先”。 现在俊塘村已形成党员干部齐带头,村民群众全跟上的环境整治氛围,只要村里党员干部在劳动,闲在家中的村民也都会自觉跟着行动。用一位刘大妈的话来说:“村里的党员干部都这么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我们不跟上,就太说不过去了。” “环境整治好了,关键还要保持。”刘旭明说,为给党员干部进一步加压,经过村两委研究后还推出了一项很严格的奖惩措施:每个党员负责分管10户村民的卫生,哪户村民的卫生做不好,就扣分管党员的分数,并将此当作年终评选优秀党员的一个“硬条件”。 |
GMT+8, 2025-8-21 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