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我市再添一家工伤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稠州医院。据悉,这是截至目前义乌第二家承接工伤“一件事”改革试点的医疗机构。 工伤能否得到及时处置,关系到职工权益维护和社会稳定,处理不当则会给本就不幸的职工带来更深的伤害,极易引发矛盾纠纷。去年,浙江省出台《浙江省政务服务2.0建设方案》,要求各地创新政务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快实现“减大厅、减窗口、减人员”目标。市人社局立足义乌实际,全力深化工伤“一件事”改革。其中,从“延伸”“联办”入手,将工伤“一件事”受理窗口前移至医院,实现工伤业务医院“一窗受理、一站通办”。 从去年6月1日起,义乌开始推行工伤“一件事”办理,把办事窗口直接从行政服务中心移到医院。为顺利推进这项工作开展,市人社局最大程度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办事材料,将原来由3个处室分别办理的“工伤认定、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劳动能力鉴定”等三项业务整合为“一件事”办理。 随着“窗口前移”,更多工伤职工可以享受一站式服务的便利。原先,工伤职工就医定点医疗机构只负责工伤人员的就医诊疗。现在,当事人可以在工伤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直接进入“绿色通道”,免交医疗费用,相关工伤认定调查、劳动能力鉴定等工作在就医期间即可完成;社保经办机构获得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信息后,即可办理相关待遇支付,真正实现“零次跑”。 贵州人赵某是佛堂某企业的一名普工,其右手在去年下半年作业时受伤,被认定为工伤。获悉稠州医院可以直接办理工伤相关事宜后,他和家人当天就带着相关材料来医院咨询。在医院的“工伤伤残鉴定室”,几位骨科专家边询问赵某受伤情况边翻看相关材料,并不时做好记录。 “你可以先回去了,这个《丧失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我们填好后给人社部门,最终的鉴定结果会按照你们提供的地址直接寄过来的。”听了专家话后,陪同赵某来的家人松了一口气,“我们都是从老家赶过来的,这边人生地不熟,原本还以为要东奔西跑,没想到现在操作起来这么方便。” 相关统计表明,截至目前,义乌市社会保障中心已办理工伤“一件事”业务1180余件。 |
GMT+8, 2025-8-11 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