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义乌革命老区,大陈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蕴涵着极为丰富的红色资源。在九都溪的源头,有一座风景秀丽的美丽山村——大畈村。这里,有云雾缭绕的群山竹海,有飞檐翘角的会师亭,也有激情澎湃的革命往事。在这座云端之上的村庄里,传颂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故事。 而今,这个在炮火中顽强生存下来的山村,正向着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迈开了坚定步伐。 小山村成了根据地 大畈村西北紧连诸暨,东临东阳,地势高峻,是历史上的战略要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是诸义东抗日根据地,亦是义乌地区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大畈村有一座古老的庭院,俗称“十五间头”,占地面积达400多平方米。这座普通的楼房,中共金萧地委曾在此办公。 《金华党史》一卷载:为了建立浙赣铁路金华至萧山段两侧的金萧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与主力取得战略上的配合,浙东区党委委员兼会稽地委书记杨思一、会稽地委委员蔡群帆率百余人携武器和电台,于1943年12月7日从余姚梁弄出发,经诸暨杨芝山头与“小三八”部队会合,并向会稽地委副书记马青和诸暨县委书记朱学勉传达浙东区党委关于撤销会稽地委,建立中共金萧地委、金萧支队的决定。12月15日,他们在诸暨和义乌交界的白枫岭脚,与前来迎接的第八大队和诸义东坚勇大队会合,次日抵达义乌大畈村,金萧地委在此“诞生”。 金萧地委的管辖地域包括诸暨、绍兴、萧山、富阳、浦江、义乌、建德、桐庐等15个县和地区。它的建立使金萧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为金萧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并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的保证。在浙东区党委和金萧地委领导下,金萧支队及所属各抗日武装开展武装斗争,金萧支队及第八大队、坚勇大队和诸北“小三八”部队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和成长壮大。他们经历了百余次大大小小的战斗,毙、伤、俘日伪军800余人。 作为金萧地委诞生地,抗战期间,大畈村村民在地下党领导下奋起反抗,献身革命。1943年,当第一位地下党同志来大畈村组织模范班参加革命时,该村10多名年轻人踊跃报名。其中模范班成员可歌可泣的抗敌故事及村民们舍身保护抗日英雄的壮举,至今被大畈人广为传诵。叶清光,模范班成员之一,也是大畈村党小组组长。1945年4月,国民党安保部队进驻大畈,叶清光奉命做保安队策反工作。某日,他去本村小卖部购物,恰遇几名保安队士兵,便向他们宣传共产党政策,鼓动他们持枪弃暗投明,不料被保安队一名中队长监视发现当即抓捕。叶清光被捕后,敌人对其实施了“老虎凳”等各种形式的严刑拷打,但他面对酷刑始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丝毫没有吐露半点党的秘密。第二天,敌人将其押往位于本村大岩坞的仙姑庙前,用刺刀把他活活捅死。叶清光牺牲时,年仅29岁。 大畈村村党支部书记叶文旗介绍,在解放战争时期,大畈村则成了更加重要的游击根据地,村内众多有志青年陆续投入到革命战争中去。年近90岁的陈苏兰就曾是一名老游击队通讯员。1946年,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支队第四大队教导员周芝山带领部队在大畈村大溪站长骆祖春家,研究如何来扩大部队、巩固革命根据地。不料此事被告密。下午一时许,周芝山部队遭到了突袭,在仓促地撤退中,周芝山的桌上还遗留着众多机要文件。“不能让这些重要文件落入敌方手中!”陈苏兰与另一名村民冒着敌军四处扫射的弹雨迅速潜入周芝山的办公室,将文件转移至安全地带。刚刚藏好文件的陈苏兰在躲藏之间被子弹贯穿了左胸,时年17岁的陈苏兰经历了十余天的生死徘徊,才终于从死亡线上捡回一条性命。陈苏兰的身上也从此多了一枚“军功章”——左胸上的枪伤。 会师亭铭刻革命情谊 在大畈村村口的位置,有一座雕刻精美的石亭,石亭上书“会师亭”三字,亭中矗立着金萧地委成立纪念碑。“这座会师亭就是为纪念1943年12月诸暨“小三八”部队、金义浦八大队、诸义东建荣部队等武装力量在大畈村会师,建立中共金萧地委和金萧支队而建的。” 叶文旗告诉记者。 1944年3月的一天,一支全副武装的队伍进驻大畈村,人数足有300多人,还背着十多挺机枪,这使小山村一下子沸腾了。这是一支国民党地方武装,番号叫义乌县抗日自卫独立大队。 共产党游击队的活动区,怎么会放进来一支国民党部队?1943年2月,吕思扬出任国民党义乌县长,在义乌东乡组建了义乌县抗日自卫独立大队,辖3个中队,彭林任大队长,俞慕耕为政训员,共产党员喻更生为大队附。其实,彭林、俞慕耕都属中共地下党员。彭林曾任红军模范师政委,他失去与党的联系后,辗转到缙云,遇见了在浙保四团四中队担任特务长的共产党员孙秉夫,并联络在永康养病的俞慕耕,拉出四中队部分人枪。同年9月,中共义乌独立大队工作委员会成立,由彭林、俞慕耕、喻更生、张志萱、孙秉夫5人组成,彭林为书记。从此,打着国民党军番号的义乌县抗日自卫独立大队完全掌握在共产党员手中,在彭林的领导下,坚持在义乌县东乡抗战。不久,彭林派人到长府村,从此与坚勇大队暗中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渠道。 随后,由于独立大队的政治色彩暴露。彭林向金萧地委书记杨思一和金萧支队长蔡群帆申请,请求公开党的领导,编入金萧支队。得到同意后,1944年3月23日,义乌县抗日自卫独立大队在大队长彭林、政训员俞慕耕率领下,拥有10挺轻机枪在内的300多人部队,离开义东驻地,奔向义北边境的大畈村。金萧支队政委杨思一,支队长蔡群帆,政治处主任钟发宗带着金萧支队在大畈村口迎接。义乌县抗日自卫独立大队在大畈村改编为金萧支队独立大队,走上新征程。 在义乌市民政局、大陈镇政府、省新四军研究会等多方帮助下,2002年8月,“会师亭”正式动工,并于第二年3月正式落成。这座纪念亭不仅仅为革命先烈们所建,也代表着村民叶清洪与坚勇大队的深深情谊。 据悉,1943年,抗日队伍诸义东坚勇大队的同志来到了大畈成立党小组,由叶清洪的堂哥叶清光担任组长。在叶清光的影响下,13岁的叶清洪成了坚勇大队中一名交通员,与坚勇大队情报员“阿猫”(代号)单线联系。当时年纪轻轻的叶清洪凭着机智勇敢,一次又一次地出色完成任务。1945年9月,坚勇大队奉命北上后,叶清洪与“阿猫”失去了联系,几经周折后他终于与金萧支队独立营的参谋陶尹东接上了头。陶参谋任命他为情报员,与自己单线联系,叶清洪冒着一家人的生命危险,送情报、掩护同志。战争结束后,叶清洪与上级陶尹东失去了联系,慢慢恢复正常人的生活。199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叶清洪与陶尹东在义乌街头相遇。此后,叶清洪便萌发了要建造纪念亭的念头。经过他9年的奔波与努力,“会师亭”成了村里一道靓丽的红色风景。 红色旅游带来新机遇 在“会师亭”旁,大畈村村党支部书记叶文旗介绍说,为了讲好红色故事,利用好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我们全力建设美丽乡村,“会师亭”修缮工作就是其中之一,届时,这里将升级成为新的红色景点。 据悉,作为一个山多地少的偏远山村,大畈村现有农户约300户,村民840多人。因地处山区,一直以来,村庄经济以农林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历代村民过的是吃粮靠天,用钱靠山,出门靠腿的“三靠”生活。久而久之村里的年轻人都离开了大山,到城市发展。村里留下的大多都是老年人,村民多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农民人均收入不高,村庄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村两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才能实现大山里的美丽乡村梦?《义乌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2016)》立足大陈现有旅游、生态基础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做好大陈镇“一心、一线”的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战略格局,重点打造浪漫八都、竹韵九都、古韵十都、龙凰古道四条美丽乡村精品线。位于八都与九都两条精品线路的终点位置的大畈村迎来了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 “去年,线路上改下、竹山公园、立面改造、景观小品等多个项目已经完成,村里环境卫生有了很大的提升。为了赶进度、抢时间,基层党组织加强力量,我们紧盯道路整治等工程进度,早一天完成,村民们的美丽乡村梦就能早一天实现。” 叶文旗说,“今年,由商城集团打造的大畈村康养度假酒店也将计划开业。随着酒店的开业,不仅能带动农民就业,还能吸引更多的游客,不少农户都有了做农家乐、制作销售农特产品的想法,这样一来,村民就多了创收的途径。接下去,我们将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精神,使大畈成为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 记者手记 几年前,也曾走进大畈村。当时的大畈村房屋老旧,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村里也只有老年人“留守”。如今的大畈村,通过旧村改造让村民居住条件好起来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竹山公园、景观小品、度假酒店的完工以及红色景点的打造,这个云端之上的山村将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
GMT+8, 2025-8-3 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