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您来自哪里?”“请出示您的健康码!”……8月17日晚10点,夜已深,我市某隔离酒店入住了新一批“境外客人”,苏溪卫生院医生傅玲琳和队员们向每一位“客人”重复着这些话。登记、办理入住、帮“客人”送外卖,直到次日凌晨1点,她们才忙完回到房间休息。 面对新冠疫情,全市医护人员坚守一线,成为与病毒赛跑的逆行者。除了奔赴核酸检测采样一线,他们有的还坚守在隔离酒店的综合服务点,在距离病毒最近的地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医者初心。 有一种坚持叫“昼夜守候” 一副瘦弱的身躯、一张谦和的脸庞、一抹淡淡的笑容……8月18日上午10点,见到傅玲琳时,她正忙着做当天的统计报表。“刚接到任务时心里是有点害怕的,这里隔离的大多是境外人员,风险高,又怕自己做不好,压力大。”傅玲琳坦言,“但是怕有什么用呢?既然在这个岗位上,职责所在,就要义无反顾地坚持。” 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后,傅玲琳的第一件事就是关注微信工作群,了解隔离人员的心理状态,看看他们有什么生活需求。7点开始做报表,每天准时向检验机构发送核酸检测名单,做好保洁、保安人员的疫情防控知识宣教等工作。9点全副“武装”后,就要开始第一轮的采核酸、测体温工作。下午或者晚上,又要开始新一轮的测体温…… 根据相关规定,一旦进入隔离酒店,就不能踏出大门半步,需连续在岗14天,也就是336个小时。“凌晨睡觉是常态,要是隔离人员有事呼叫,要第一时间起来处理。感觉对孩子有亏欠,但孩子懂事,他很支持我,每天晚上都打电话关心我。”说这话时,离家已5天的傅玲琳语气中透露着对家人的想念。 与傅玲琳搭档的是1997年出生的稠州医院护士金玲莉。从8月10日来到隔离酒店后,就没有休息过。但这并非金玲莉第一次上“前线”。在疫情暴发初期,她就主动请缨,参加培训后踊跃投身到抗疫志愿服务中。“因为我还没有成家,没什么顾虑,在疫情面前,年轻护士肯定要挺身而出,到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去。”金玲莉表示,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每次听到隔离人员对他们说“谢谢,辛苦了”之类的话,心里就觉得很暖。 有一种担当叫“不敢喝水” 下午5点,傅玲琳和金玲莉已经穿好了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带上了N95口罩和防护面罩,拎着近10斤重的标本转运箱,从一楼走到七楼,敲开每一间房门,为隔离人员进行第二轮体温测量。 30多度的高温,没有空调,不能坐电梯,在隔离区忙碌2至3个小时,闷热程度堪比“蒸桑拿”。一个班次下来,脱下防护用品后,她们身上的衣物,也早已被汗水浸透。“怕中途上卫生间,浪费防护服,我们都不敢多喝水吃东西。”傅玲琳打趣说,“这几天,我都瘦了好几斤呢,就当减肥了!” “这个隔离酒店入住的90%都是境外人员,由于语言、宗教等因素,防疫工作比较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说起工作中的难事,傅玲琳不禁感慨。面对困难,傅玲琳和队员们密切配合,照顾隔离人员日常生活,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宣讲防疫知识,用心守护着每一位隔离人员,没有丝毫懈怠。 几天前,一位来自格鲁吉亚的女士带着两岁的宝宝入住隔离酒店。一开始,她显得格外焦虑,在微信工作群不停地用英文发送着自己的诉求。了解情况后,傅玲琳和队员们立马协调其他境外人员帮助安抚该女士的情绪,并帮助购买玩具,最终平复了她的心情。 从清晨到深夜,细致入微的服务,让隔离人员深受感动。从南京来义经商的张先生在结束隔离离开酒店时说:“虽然她们都穿着防护服,戴着面罩和口罩,看不清样子,但我知道她们是时刻守护我们的卫士,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
GMT+8, 2025-5-2 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