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一家由小朋友们全程操刀的“美味面馆”开业啦。带着好奇,记者日前走进新丝路学校附属幼儿园一探究竟。 一家“面馆”的诞生 走进中五班教室,扑面而来的是一片繁忙而温暖的景象—— 两个女孩儿站在操作台前,将准备好的面团利索地放在案台上,边拉边抖边甩,不一会,面条被拉成两股、四股、八股,直到粗细均匀;煮面的孩子在老师的帮忙下将拉好的面条放入锅内煮;面条煮好了,一旁的男孩子开始胸有成竹地装盘,一半碗清汤,数片千张,些许猪油,再撒点细盐,最后浇上大勺肉丝和榨菜丝,热气氤氲中,一碗地道的千张面被端上桌,放在来品尝的“食客”面前。 面对美食,来自隔壁中四班的小轩有点迫不及待:“我们班有的小朋友上个星期就来中五班品尝过面条了,大家都说很美味。和中五班预约过之后,我问妈妈要了五元钱,今天终于也可以品尝美味了。” 怎么会想到在幼儿园教室里开一家“面馆”呢? “通过开面馆,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中五班班主任毛彬颖说,“这只是幼儿园食育课程的一个小小缩影。” 其实在新学期伊始,随着“一碗来自义乌的正宗拉面”区域角的设计,孩子们就开始了筹备开面馆的任务。 开面馆需要准备什么?开业活动如何策划?面馆工作人员如何分工?服务与收银如何进行?成本与利润如何平衡……这么多商业名词,专业又复杂,却是幼儿园中班小朋友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先前孩子们都在学校的烘焙室体验过制作拉面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自意愿和优势,进行工作人员的分工。 定制的围裙、安全的操作工具、专注的切菜配菜、娴熟的拉面手艺;拉面、煮面,用托盘送到顾客面前,吃完再请消费者填写评价单,扫码收款……从接待到“欢迎再次光临”,孩子们身处其中,有模有样。 “把面馆经营融入新学期的课程中,让孩子们以开店的形式传承传统文化,寓教于乐,孩子们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在好奇心与兴趣的基础上,逐步养成了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的良好品质。” 一门精神富足的艺术 有人说,美食的终极意义在于获得幸福感。在热气腾腾的“小玩国”里,每天都充满着“食”的快乐、“育”的幸福。 ——打出松软的奶油,和小伙伴一起倒入爱心纸杯里,送入烤箱……分享纸杯蛋糕,小小的杯子里装下了满满的爱。 ——放入香香的米饭和配菜,捏一捏,卷一卷,切一切,好朋友们一起分工合作,美味的寿司一起品尝。 ——“彩色小面包,吧唧吧唧吃不够。”瞧,这是小朋友们做的有趣小面包。孩子们按老师教的方法用小剪刀剪出小刺猬的毛刺刺,还做了彩色的南瓜面包和女孩子最喜欢的小兔子面包,一起分享美味,快乐就能加倍。 ——为了留住可爱的秋天,孩子们决定做一杯美味的蜂蜜柚子茶。从班级树上摘下沉甸甸的黄色大柚子,去除果皮,剥出果肉,放进漂亮的杯子,加入甜甜的蜂蜜……尝上一口,满满秋天的味道。 “在‘小玩国’,‘吃’是一件重要的事儿。让小玩童亲身体验,通过实践操作了解传统的饮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新丝路学校附属幼儿园园长斯玉玲说,依“食”而养,借“食”而育,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方式去感受、体验本土饮食文化的魅力,促进幼儿知识经验和动作技能的提升,增强幼儿的自我健康管理,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 何为“食育”呢?真正的“食育”既包含了生命、自然、感恩等人类通识文化,又有均衡、动作、饮食习惯等具体的生活文化,是一门令孩子身体健康、精神富足的艺术。 以食育人,做最自然的生活教育。据介绍,“食育课程”是新丝路学校附属幼儿园园本课程项目之一,通过一系列“食育”活动,该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食育”课程,聚焦幼儿的生活教育,力求将“食育”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形成使其受益终身的生活能力和文明行为方式,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让美好的童年生活“食”之有味,“育”之美好! |
GMT+8, 2025-5-1 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