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义乌,灵山秀水,物华天宝,人文积淀丰厚。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们对有着“小邹鲁”之称的义乌多留下笔墨文字,或诗文,或曲赋,或书画等,倍加赞赏和称颂。前些日,幸运收到已故老画家毛文璧之子——八十又五的耄耋老人毛应芊先生从山东潍坊寄来的《冷红逸史——毛文璧书画集》及《毛文璧诗集》。翻阅开来,但见其诗行和画卷间,风格清朗,气脉生动,浓郁的故乡之情扑面而来。 毛文璧(1897年—1985年),号冷红,义乌稠城人,出生书香门第。其父毛祥和(被誉为“梅溪道人”),亦为画家,擅长花鸟人物,有《绿萼轩画稿》出版行世。在家学的熏陶下,毛文璧自幼喜好书画,遂有嗜焉。私塾读书至师范毕业,挚爱不改;任教当地小学数年,青裳负笈,赴杭投考美术学校,终因家贫而辍学,继而转学毕业于南京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姜丹书、胡汀鹭学画。1926年,他加入中国美术会,同仁有潘天寿、经亨颐、张书旂等海内名家,经常举办画展,切磋艺事,颇多进益。参加以潘天寿为社长旨在研究国画艺术的“亚社”,与辛亥革命先驱于右任书画交往甚多。“避地还羁旅,劳人衣食驱。安贫存傲骨,不屑歌无鱼。”此乃当时心境之描述(见《毛文璧诗集》“羁旅”诗)。 毛文璧志学以来,精研极虑,作画多寓意,喜述志。抗战时他流寓湘西,从事美术创作,宣传抗日,曾作红梅一轴,取其傲骨斗雪,不怕艰苦之意,亦念怀家乡之情,一时步韵和者甚众。其间,与美术界同仁一起,在海内外举办画展,捐赠作品,筹集抗日经费,慰劳前方将士。十年浩劫结束,毛文璧迎来艺术生涯的第二春,矢志坚守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创作颇丰,并赢得桃李如云,书画诗赋连连,有《冷红室诗存》《百花诗草》《归田集》问世。同时,他还曾担任金华地区美协理事、义乌县美协主席,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史馆馆员。 义乌山川秀美,就水而言,绣湖和义乌江最为灵动丰盈,为历代名家所吟诵。毛文璧在诗作《绣湖纳凉》中写道:“塔影波光忆此乡,昔年游钓未能忘。依稀旧迹湮消尽,坐爱长堤恋夕阳。”而《绣湖垂钓》中“偶寄闲情兴不孤,何须白首歏穷途。持竿戴笠来堤上,我亦绣湖旧钓徒”,其撩人诗思,写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绣湖美景及个人的逸致闲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义乌县城建成区面积不大,仅约三平方公里。除了县前街、南门街、北门街、西门街、湖清门等主要街道外,稠山秀水旁的隽永记忆,几乎定格在绣湖、大安寺塔、朝阳门、义乌中学、义乌师范学校、义中大操场、人民医院、义乌电影院等处。而居住在南门街毛家巷内的毛文璧,甘于清贫,不媚时好和利动,埋首美术教学于义乌中学、江南中学,教书育人五十余载。 他痴迷绘画作诗,取材或取乔松雄鹰、篱菊寒梅,或取闲花野卉、水草葱兰,皆极其精神。一个书包,一把雨伞,一双布鞋,伴随着他清瘦纤长的身影,每周往返于家校两地,直到退休。 乌伤文脉,流风余韵。毛文璧在《重返义乌中学有感》一诗中深情回忆道:“弦歌相聚忆当年,学子莘莘近几千。豁我吟眸无限景,门前桃李映华颠。”这仿佛再现了有着95年建校历史的义乌中学广大教职员工奋力前行之步履,以及他们背后一代代、一群群人的梦想与付出。尽管义乌中学新校于2002年已搬迁至青岩山下,然1927年在孔庙的基础上成立的义乌中学,仍一直传承孔庙县学之精神,并将兴盛的义乌儒学传统发扬光大。 恍然间,一只松鹰腾空而起,突立于松树间,久久遥望着远方……据毛应芊先生回忆,这是时年八十六岁的父亲完成的巨幅书画作品(147×238厘米)。当时,他赤足躬身挥毫于画卷之中,对于绘画的痴狂程度,如今时常浮现在眼前。 “画作立意深刻,气韵生动。”“先生于绘画外,书法颇具北魏笔意,篆刻得明人遗韵,诗歌风格清新”……难怪,1981年1月义乌美术家协会为他举办《毛文璧画展》,各书画名家纷纷题词,对其创作道路和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一生爱国爱乡,矢志不渝,治学谨严。几十年来,在所热爱的家乡这块土地上辛勤耕作,连旧居门上也写着“耕耘”以自勉。毛文璧老先生,这位爱国的、不断追求进步的艺术家,是值得人们尊崇和敬仰的! |
GMT+8, 2025-7-8 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