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奉婆婆不离身 一份孝心传佳话 气温又降了几度,空气中有些许氤氲的寒雾,家住赤岸镇水岸社区的94岁老人傅三咩身上穿的衣服也更厚实了。“何翠云照顾得真好呀,他们家老人每天看起来都干干净净的。”“何翠云很有心,每天寸步不离照顾,从没听她抱怨过。”……这位水岸社区邻里啧啧称赞的何翠云,就是傅奶奶的儿媳妇。 这些年来,傅奶奶渐入迟暮,还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看着生活无法自理的婆婆,放心不下的何翠云决定将婆婆带在身边照顾。就这样,带上婆婆卖菜,成了何翠云最平凡的日常。 悉心侍奉 不忍心让患病婆婆独处 一大早,傅奶奶便裹着厚棉衣安静地坐在水岸社区家里的阳台晒太阳,一旁,何翠云忙碌地整理着出门要用的东西,中午要吃的霉干菜以及傅奶奶要用的纸尿裤。早上7点,整理好东西后,何翠云便带着婆婆到水岸社区公交站乘坐316路公交车,坐到江东客运站,再转乘6路或407路公交车到华山康复医院站,然后走路到商贸区菜市场。何翠云和她的丈夫在这里经营了一家肉摊,每天,何翠云都带婆婆坐公交车去肉摊看店,而她的丈夫则大早出门送货。 据悉,何翠云夫妻俩经营肉摊已经17年了,以前,夫妻俩租住在城里勤勤恳恳卖菜,本分又善良。“回赤岸生活,和婆婆的决定有关。”何翠云回忆道。9年前,一个人住在赤岸镇官余村的傅奶奶不小心在家里摔了一跤,导致其脊椎神经卡进骨头,需要动手术,当时85岁的傅奶奶辗转义乌与浦江的医院,其两个女儿悉心照顾。何翠云说,以前,婆婆还能自己烧饭做菜,那次出院后,婆婆的身体大不如前。 “一开始,婆婆只是懒得自己烧饭,后来她渐渐忘了很多事,一个人生活变得有点困难。”何翠云说,老人87岁那年,因拉肚子、发烧,又住了十多天的医院,那次出院后,何翠云夫妻俩便把老人接到了身边一起生活。何翠云还在婆婆胸前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他们夫妻俩的电话号码和肉摊的地址,以备不时之需。 前年,官余村因异地奔小康政策分得的位于水岸社区的房子正式交付,何翠云家里的房子也可以住了。得知这个消息后,傅奶奶每次头脑清醒时,都表达了自己想回赤岸生活的意愿。不忍心老人一个人住,何翠云决定和丈夫、婆婆一起住回水岸社区。“即便每天要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去城里卖菜,但婆婆生活得开心比什么都重要。”何翠云说。 有苦有甜 感受身边人带来的温暖 其实,照顾婆婆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对于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傅奶奶来说,在店里的躺椅上坐一天是根本坐不住的。每当何翠云店里来生意时,傅奶奶就会想走出去散散心。所幸菜市场里的摊主们大多都认识这对婆媳,很多时候,其他摊主或保安都会热心地帮忙把老人找回来。 每天,何翠云都要给婆婆烧菜做饭,回家后,还要帮婆婆擦洗身体,换洗衣服。因为病情的加重,傅奶奶常常大小便失禁,何翠云特意买了纸尿裤,一天为老人换洗三四次,让老人时刻保持干净整洁。 为了让婆婆宽心,何翠云从未有半点怨言。夏天,她每天给婆婆洗一次澡,每次忙完都一身汗;冬天,老人不愿意洗澡,有时候还会用嘴咬何翠云,但何翠云每次都像哄孩子似的和婆婆说话,直到老人情绪稳定再继续擦洗。 何翠云带婆婆坐公交车时,早已认识她们的公交车司机,会重复在车内提醒其他乘客让个座;菜市场的其他摊主和保安,每天会关注老人的去向,并提醒何翠云丈夫把老人找回来……照顾婆婆的日常里,何翠云也感受到了身边许多的温暖。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年以来,赤岸镇妇联积极倡导“关爱老人,从我做起”,通过“争做一件让老人开心的事”,“做一碗老人爱吃的菜”以及各种传统节日的尊老爱老活动,让孝义之风成为每个家庭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何翠云对婆婆的默默付出,也成了赤岸镇上的一段佳话。 |
GMT+8, 2025-7-9 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