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5月30日的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浙大四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莫俊。 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几乎每一场“战斗”都没有退路——他们面对的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手术患者。因神经错综复杂,功能区交错重叠,脑和脊髓部位手术一贯被业界视为“难度很大”“风险极高”的手术,手术刀和手术器械的每一次挥动都如履薄冰。他们被同行誉为“刀尖上的舞者”。 浙大四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浙江大学硕士生导师莫俊就是这样一位优秀“舞者”。 莫俊2012年西安交通大学临床医学硕士毕业后入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至今,2015年于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神经外科专家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建民教授,从事脑血管病临床及科研工作。2017年8月于美国Loma Linda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访问学习1年,师从著名脑血管病研究专家John H Zhang,主要从事脑血管病脑损伤机制及转化应用研究。 神经外科是莫俊第一个实习的科室,也是他认定一辈子钻研的学科。神经外科往往急诊患者多、危重比例高,手术需要更高的耐心和细致,被医学界认为医生成长周期最长的学科。第一次进手术室,他就记住了“严谨”两个字,手术器械核对、手术细节把控,哪一项都来不得半点马虎。随着年资的成长,莫俊主刀的手术也越来越多,各类复杂手术也成了家常便饭。视神经、听神经、垂体、颈内动脉……在狭小的头颅空间内,莫俊借助显微镜小心翼翼地将复杂的神经、血管一一分离,经过5至6小时,切除患者的颅内病变,这样的手术,莫俊一个月大约要做10多台。“最多的时候切除巨大的颅底肿瘤,连续做了10多个小时,要保持一动不动固定姿势,注意力高度集中,考验的不仅是脑力,更是体力。” 神经外科界有“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在恩师张建民教授处,莫俊学到了工作中要注重开放创新、合作共赢。借助浙大平台,和神经内科同事一起与浙大生仪院、计算机学院等多学科合作,共同开发癫痫发作监测系统。莫俊说,当时他发现一个共性问题,癫痫患者家属往往很焦虑,生怕自己离开患者半步出现意外。他们团队开发的癫痫发作实时监测系统把病人和家属联结一块,不仅可以记录患者癫痫控制情况,还可以在不影响病人日常生活的情况下,对病人癫痫发作及时发出警报并通知家属,第一时间避免意外伤害发生。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莫俊又潜心于脑血管病基础研究及脑损伤发病机制研究,和时间赛跑成了在美国生活的常态,他们课题组常常做实验熬夜到凌晨,一年完成人家几年时间的学习,回国后也顺利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在教学方面,莫俊也有自己一套独特模式。他前后花费4年时间,主译《外科备忘录》,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外科中的经典,让我自己受益匪浅,我希望同更多的年轻医生分享这本书,所以当时就有了翻译这本书的念头。”莫俊说。他的学生对导师的言传身教连连称赞。 作为医生,每天面对的是“生死”抉择。莫俊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医治好患者,“有时,我救的不仅仅是一位患者,可能是患者连着的那个家。”前不久,一小伙子突然失明,检查后发现是垂体卒中导致垂体危象症状,莫俊为患者紧急进行了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视力改善已能看清事物,不影响日常生活。当小伙子家属抓住莫俊的手表示感谢时,莫俊内心深处幸福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市科协的牵线搭桥下,2019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建立院士工作站,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培育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莫俊成长很快,如今已成为浙大四院一把“好刀”,他还荣获义乌市第11批拔尖人才。 |
GMT+8, 2025-7-9 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