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义乌新闻 查看内容

对月饮酒诗 寄情千里光 看看古人如何过中秋

2022-9-8 12:29

摘要: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但凡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古代的人们在这个季节会饮酒起舞,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附庸风雅的文人墨客们也会对月饮酒作诗。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高悬 ...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但凡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古代的人们在这个季节会饮酒起舞,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附庸风雅的文人墨客们也会对月饮酒作诗。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高悬星空的那一轮秋月,见证着华夏大地数千年的文明延续,也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自强不息。千百年来,人们在八月十五的月光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中秋节。

春秋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由来、传统习俗等,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的文字史料,表述或略有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据说,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中秋”一词最早出自《周礼》,其中载有“中秋夜迎寒”“秋分拜月”之俗。大意为,这一天,帝王会通过举行拜月等祭典活动,来祈祷来年的丰收。而在民间,每个村的老百姓会将收获的果品粮食放在一起举行祭祀活动,以此答谢神祇的护佑,也有称之为“秋报”。后来祭月逐渐为赏月所替代,中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礼记·月令》中提到,“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中秋节粥饮食。”根据相关记载推测,中秋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据说这里的“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有祭拜月亮之举了,之后随着达官贵人和文人学士的纷纷仿效,开始逐步传到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中秋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魏晋

到了魏晋南北朝,月亮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祭拜对象,还作为一种精神寄托的意象走进人们的寻常生活。

这个时期的文人雅士,开始将秋日所思所想寄托在那一轮明月之上,借月抒情,表达自己的千般惆怅、万般思绪。东晋时,高士谢尚、袁宏于中秋之夜泛舟江上,吟诗赏月,有了“牛渚玩月”这一赏月佳话,引得时人纷纷效仿,以至演化为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乐以欢度的中秋佳节。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这是出自南北朝佚名的《子夜四时歌·秋风入窗里》。用白话文来诠释,大意为秋风从窗子吹进屋子来,窗帘随着风飘了起来,皎洁的月光洒满闺房,唤起了思妇柔柔的情怀。仰头看着当头的浩然明月,想起了出征在外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忧伤,多么希望这皎洁的月光能把心中融融的相思之情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明月千里寄相思,相隔两地的亲人(恋人)由于空间的距离让思念之情更加浓烈。

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有说法称,中秋节普及于汉代,开始出现在中秋或立秋之日举行以赐饼为主的敬老、养老活动。由于当时酿酒技术逐渐成熟,每逢佳节饮酒已成为一种不可少的庆祝手段。

据相关文史记载,士大夫们在汉朝时,已形成祭月的风尚。不过,这个时期的“中秋”并没有成为固定的节日。

到了唐朝这个特别爱好月亮的朝代,上流社会兴起了在月色最好的八月十五赏月的风尚,且与团圆、乡愁有着绵密的联系。至中晚唐,中秋赏月已是全民习俗。

诗人们也乐于用浪漫的辞藻,抒发情感,这其中,又以诗仙李白为代表。面对清冷的月色,诗人写出“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佳句,还感慨“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传诵至今的《静夜思》更是经久不衰,童叟皆知。

除了文人吟诗作对外,民间还流传着几则唐玄宗的趣闻传说。据说,唐玄宗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跟随道士一起来到月宫,看见里面的仙女正闻乐起舞。皇帝被惊艳到,梦醒后立即作了《霓裳羽衣曲》,成了一段千古佳话。

另外一个传说是,有一年的中秋,唐玄宗与杨贵妃正赏月吃饼。忽然,皇帝突发感慨:“胡饼,胡饼,饼虽好吃,名字难听。”善解人意的杨贵妃想了一会儿,指着天上皎洁的月亮说道:“中秋,赏月,吃团圆饼,不如就把这种饼称为月饼吧!”皇帝闻此言立刻拍手叫好,下令把这种带馅的小胡饼称作月饼。

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听听而言,一笑而过。从一些影视剧的播放片段来看,中秋这天,皇帝会领着皇室成员祭祀先辈,到了晚上则大摆筵席,而民间往往也是一番团圆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据说这个朝代的官员在中秋是可以放假的,或有三天之多。

直到宋代,中秋作为岁时节令才正式形成并在民间盛行。专家认为,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月饼。据说,唐时的月饼多为烤制,宋人比较喜欢细腻的口感,所以这时的月饼大多是蒸出来。

如果说唐朝的八月十五是一个赏月节,那么到了宋代,中秋赏月的风气则达到高潮。这个朝代的中秋节相对更接地气,有一种普遍的娴雅风度和亲近自然的情怀。无论社会中上层人士,还是下层民众,只要有条件,家家户户都会在这天赏月,对月畅饮至深夜。即使家境贫困的,也会在这一天“肆意”一回,通过典当家什换些酒来,而街上的商铺也会持续开到凌晨三四点才会打烊。

据说,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汴京中秋节的盛况:各酒店都重新装饰门面、打扮彩楼,用竹竿挑出画着醉仙的旗子。街上人人争相饮酒,到中午十一二点,各家酒店的酒都卖光了,纷纷扯下招幌。中秋时节虾蟹正肥,石榴、梨、枣、栗子、葡萄、橘子等果品争先上市。中秋之夜,富贵人家把亭台楼榭打扮得很漂亮,普通百姓也到酒楼占好位置以赏月。到处是丝竹之声,直到夜深时分,在家未出门的人们听着远处传来的音乐声,像从云外飘来。孩子们在街头通宵嬉戏。夜市人声鼎沸,直到天亮。

中午聚众喝酒,晚上通宵赏月、游街,丝竹之乐通宵奏响……那时的中秋好比全民狂欢日,不论权贵富人还是布衣百姓,大多会参与其中。

对古人而言,这种佳节除了吃食、作乐外,怎可少了诗词歌赋。可以说,宋代关于中秋的经典佳作不胜枚举,仅抬出苏轼一人,就足矣。

每个文人的心中都有一轮中秋节的月亮。纵观众多以中秋之月为主题的千古诗词,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应该是最受大家关注的作品之一,被称作是历代中秋词中的绝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据说,那天是中秋节,苏轼和弟弟已有七年未见,当人群散尽之后,其内心愈加落寞,更加思念远方的弟弟。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何其怅恨无限,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世间所有人阖家团圆的美好愿望。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亲之情深挚无比,感人肺腑,情意愈读愈深,容易引起共鸣。

到了明清时期,中秋始成为“大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甚至在很多少数民族和东南亚地区逐渐传播开来。

据相关媒体报道,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当时的月饼很是火爆。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曾提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在明朝文人田汝成编纂的《西湖游览志余》中,有关于西湖中秋赏月及民间月饼的描述。

据说,不少明朝人还喜欢在中秋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佐以酒醋,等一家人聚齐之后,围坐在一起食用,其乐融融。吃完后喝苏叶汤清口,并用它洗手,去除腥气。

到了清朝,中秋节的习俗更加成熟丰富。据说,在宫廷中习惯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摆放一些鸡冠花、毛豆、芋头、花生、萝卜和鲜藕。屏风前会设一张八仙桌,上面放着月饼和糕点瓜果等。宫中的月饼则是按照皇家人口来制作的,做得又大又圆,称之为“团圆饼”。

这个朝代被人熟知的有关中秋佳作数量虽不如唐宋,但也不是没有,比如学者纳兰性德的这首《琵琶仙·中秋》——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整首词以清新凝重又不无伤感的笔调描绘了中秋时节月下的景色。纵观其中,既有对往日嬉戏欢乐时光的追怀依恋,又有对“只影而今”的孤单失落的伤感悲叹,一句“总茫茫、不关离别”给世人留下诸多遐想。

吕成均:一杆秤背后的千钧诚信  “规定动作”不走样 “自选动作”有特色  市城镇职校开展研学活动  车站社区开展“爱心冰箱”公益活动  全民反诈在行动  

义乌网

GMT+8, 2025-7-1 12:2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