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助农直播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义乌‘三宝’——火腿、红糖和南枣……”9月21日晚7点,由义乌市科协主办的首场助农直播开启,2小时的直播时间共卖出278份农产品。有了新的销售渠道,农户何丁生非常开心。 这是义乌市科普工作助力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一次尝试。在上级科协组织、义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义乌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主线,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着力构建科学素质建设社会化、规范化、法制化、国际化“四化”生态,着力打造品牌、平台、改革、机制、队伍、阵地“六位一体”的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和“市、镇(街道)、村(社区)文明实践”联动的基层科普组织动员体系。 近年来,义乌高度重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一届接着一届干,久久为功抓科普,科普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成功入围中国科协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单位名单。 全员共创 浇灌文明之花 9月22日,来自尼日尔的外商丁恩正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志愿服务,东洲花园居住着较多境外人士,由于一些防疫要求表述非常专业,中文流利的丁恩成了大家的沟通帮手。遇到境外人士中文尚不流利,交流出现“卡壳”时,他就“挺身而出”,向对方耐心解释义乌疫情防控的举措。在核酸检测现场,一些外国人不了解检测流程,丁恩耐心地用英文和他们交流,帮助他们了解相关政策,协助工作人员开展信息登记、录入等工作,提高采样效率。 在义乌,每逢重大事项或重要活动,在义外国人总是积极参与活动,协助政府用汉语、英语、韩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波斯语等语言,科普应急安全、疫情防控、物流运输等科学知识,成为外国人聚居社区的重要科技志愿者力量。 义乌市是人口流入大市,截至2021年末有常驻人口188.5万,其中流动人口101.33万人,常驻外国人1.3万人。市科协及各纲要成员单位在科普工作开展过程中,在科普“五大重点人群”基础上开辟具有义乌特色的“第六大重点人群”——外国人和新义乌人群体,始终把在义外国人和新义乌纳入科普范畴。在做好常规科普工作的同时,结合外国人的特殊情况,联合外事办在疫情防控、弘扬中国文化等方面积极开展涉外科普活动,做到科普工作对象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力争做到科普工作的全覆盖。 近年来,义乌围绕《纲要》,对标创建标准,连续印发了《义乌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义乌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成立了义乌市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召开了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动员部署会。成立了义乌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将创建工作纳入镇街、机关单位综合考评体系。 义乌建立了考核管理与表彰奖励制度,在市级层面成立了突发事件科学技术应急保障工作机制,建立了各类应急科普常态化平台。全市各镇街和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完善科协组织,成立了义乌市农村专业技术(龙头企业)联合会。以14个镇街农技协为依托,在全省率先开展“三长”带“三会”融“三生”基层科普创新试点,建设生产服务类、生态服务类、生活健康类科普协会。 义乌群众性示范科普活动取得新提升。近日,位于稠江街道锦都社区热闹非常,一场《常见中草药的辨析与功效》科普讲堂在此举行。锦都社区是全市科普示范社区创建试点。该社区抽选了847名文化程度高、热心科普工作的社区成员、党员、楼(幢)长、居民代表及辖区单位、共建单位业务骨干,组成社区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服务队,构建了社区科普工作组织网络,使科普工作覆盖了每个角落。近年来,社区共投入100余万元科普经费,建立了科普体验中心、科普多功能厅、科普阅览室、科普广场、科普楼道等。在科普体验中心,居民尽情享受科学的魅力。通过开展推进“科普益民计划”,打通社区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探索建立引导社会科普资源向社区聚集的长效机制。 此外,义乌还创新农村科普工作模式,助推枣行业协会“科普惠农计划”,积极开展“科技兴枣,传承文化”系列性科普活动。通过孵化培育枣行业协会“惠农”、锦都社区“益民”两个群众性特色科普品牌,提高了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对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搭桥铺路 驱动创新发展 “感谢‘院士智创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可以帮助我们企业对接像姚献平这样好的院士资源,解决我们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近日,义乌市森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为完善“浙江院士之家”功能,使院士专家们不仅能享受到休闲养生、举办院士报告、开展学术交流等便利,更能促进院士服务科技创新,开展成果发布、项目对接和成果转化,义乌在全省首设“院士智创服务中心”。“院士智创服务中心”的设立,是为院士及其团队与企业、高校院所、园区及经济开发区等提供交流与合作服务平台,打通院士资源对接落地的瓶颈,完善院士智力服务全流程机制,形成以“浙江院士之家”整体功能为主体,以森山小镇院士之家的院士文化板块和科创园的院士智创板块为两翼,集休闲养生、医疗保健、学术交流、科研创新、成果发布、项目对接为一体的协同发展格局。 近年来,义乌全力推进“一家三站”融合聚才大平台建设,义乌“浙江院士之家”共服务院士171位,全市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创新站33家。“科创中国”省级试点进展顺利,中国科协“海智基地”落地义乌信息光电高新区,义乌“院士智创服务中心”正式运营,全省首批“院士科普基地”落户义乌中学。我市依托各类科创平台和院士专家资源,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资源产业化,真正实现了科学普及、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科技创新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科学普及作为创新之基从根本上影响和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创新创造能力。义乌作为世界小商品之都,拥有众多企业。科技创新是经济新常态下竞争力核心,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又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亟需与之相协同、相适应的科普人才队伍。 省科协与义乌市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举省科协之力,与我市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合作,助推技术、项目、人才等资源向义乌倾斜。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工作基地项目落地义乌信息光电高新区,将为我市重点引进光伏领域海外人才、科技项目,进一步推动信息光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爱旭全球光伏联合创新中心聚才汇智工作成功入选省科协2022年海智计划服务科创中国示范案例。去年初,义乌市成功入围“科创中国”省级试点县市,将“科创中国”融入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围绕实施科技经济融合创新服务、数字化改革、多元化引才育才、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科技服务五大行动,扎实推动“科创中国”省级试点创建工作。 自义乌“浙江院士之家”建设以来,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院士资源。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南京大学、国际院士联合体、上海院士中心等院士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和深入合作。截至目前,已有600多名院士及团队专家来到义乌(其中院士218人次),54名院士签约进驻义乌“浙江院士之家”。同时,大力推进“一家三站”建设,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创新站36家,其中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博士创新站1家,引进院士37位、专家130余位。 奋楫笃行 践行科普惠民 信息光电产业创新综合体科普馆、中国森山铁皮石斛博物馆、义乌市春晗学校航天航空展览馆……如今的义乌,各具特色的科普馆四处林立,人们随时随地可以畅游在科学知识的海洋。 近年来,义乌科协联动资源、汇聚社会力量,构建完善基层科普组织动员体系。在全市层面,义乌着力推动特色科普基地建设,创新现代科技馆体系,加快建设数字科技馆,打造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体验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探索联盟化发展模式。目前,义乌拥有各类科普基地143家,建立了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联动机制。 在各个镇街,义乌依托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科普活动场所,大力拓展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的科普宣传功能。此外,义乌还建立健全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科普画廊等资源共享机制,推动优质科普资源下沉。 义乌大力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制定出台《义乌市科技志愿服务嘉许激励办法》,建立科技志愿服务队伍20支,注册科技志愿者5000多人,打造形成老科协科普讲师团、医学会医学志愿服务、枣行业协会“科普惠农”、锦都社区“科普益民”等常态化科技志愿服务品牌8个,其中央平果蔬志愿合作社被中国农学会选树为2021年度科技志愿服务典型,视力矫正研究会“健康护眼”科技志愿服务队荣膺“2021年长三角优秀科技志愿服务组织”称号。同时,义乌还注册5300多名科普中国信息员。 航模展示,机器人舞蹈,每年的全国科普日都是义乌市民亲近科学知识的一次盛会。当然,远远不止于此,近年来,结合“科创中国”省级试点、“科技文化强省”建设基层创新试点、全省基层科普创新试点、“三长带三会”省级试点四项中国科协、省科协指定给义乌的试点任务,全市各镇街各部门充分利用科普场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学校、车站、商场等各类科普阵地,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精准化、多样化科普活动。比如深入开展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迎亚运”等各类科普主题活动;扎实开展“银龄跨越数字鸿沟”和“双千”助力“双减”以及“破解疫苗犹豫”“深化网络安全防电信诈骗”“碳达峰碳中和”等科普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小小科普家”“健康护眼 守护光明”“追科学星 筑强国梦”等“互联网+科普”活动。拓宽科普覆盖面,重点拓展在义外国人、外来经商人员和新义乌人子女,组织“同在蓝天下,科普共分享”等科普活动,营造科学理性、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每年科普活动超500场(次),受益群众200万人以上。义乌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近年来,义乌高新技术产业乘风破浪、高歌猛进,成为拉动GDP高速增长的新引擎。这与义乌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厚植创新沃土密不可分。义乌扎实推进“一家三站”“海智基地”建设,开展“全国学会智汇义乌”“百名院士义乌行”等活动,拓展“三位一体”融智聚才大平台功能,通过“科技+项目”“科技+人才”,建立了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形成了科技(普)场馆间的叠加联动、综合协同效应,科普惠民成效凸显。 民生实事取得新提升。突出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对“一老一小”的重点关注,“银龄跨越数字鸿沟”专项科普行动和“科技小课堂”两项工作被列入2022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银龄跨越数字鸿沟”专项科普行动依托“两个一百”(百个教学点、百人科普志愿服务团),更好地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手机方面遇到的现实困难。目前已培训老年人近3.5万人。助力教育“双减”,上半年依托森山小镇、科教中心、飞扬农机等科普教育基地,推出“一粒米的故事”“中草药知识”“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科技小课堂”特色科普趣味课178场次,3万多名中小学生从中受益。 锻造科普长板,铸牢科普之翼。义乌踔厉奋发向未来,把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工作融入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贡献更大力量。 |
GMT+8, 2025-5-11 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