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太多读不过来;看完即忘,水浇鸭背;看手机比读纸质方便……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常困扰你我这样的阅读者。怎么办?近日细读周维强新著《学林新语》(2022年11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再瞧瞧其创作成果,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一 检验一个人的唯一标准,是看他的时间都花在了哪儿。时间像一张网,你投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周维强是阅读达人。《学林新语》小开本,写了中外百来位读书人的数百条轶事,被拆分为“学问·著述”“师友·交游”“言语·趣味”“风度·人生”“学政·世事”5卷,仅14万字,而涉及的主要引用书目却多达274册。 海量阅读,是知识储备的必由之路。披沙沥金,积土成丘。倘若心中无“沙”,手中无“土”,哪来的金,丘又在何处呢? 阅读改变人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高中毕业参加高考,语文成绩只有及格的一半。任课老师找我谈话,传授这样那样的阅读经验,但我只记住一句:“得阅读者得语文。”之后,我用两年时间,不仅补齐学科短板,挤过独木桥,摘到了彼岸的第一筐鲜桃。时间一长,阅读也就成了一种日常爱好。 时节不居,岁月如流。再过几个月,我便退隐“江湖”。回首既往,人生之路无论是平庸还是出彩,历经的6个工作岗位虽不以“卖文”为生,却始终与文字为伴,到头来还忝列“作家”队伍,并有幸与周维强先生有了交集。 文人群体是复杂的,据说可以三分。“有的频繁走穴,频登高堂,成为明星;有的自诩清士,自娱自乐,成为学者;有的固守一亩,钻研极深,成为专家。”(林玮《今天我们如何做文人》) 周维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被浙江大学教授林玮称作“师兄”,可见彼此之渊源。在序言中,林玮教授虽未点明师兄的“文人”归属,但圈内无人不晓,周维强有多重身份,个个都带着光环。 我与周维强交往不多,但每见一面,他那谦谦君子之儒雅,无不让人如沐春风、如孵冬阳。所以,我更愿意把他归入侧重于人文历史研究的“学者”。 记得有人说过,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汤匙,有人出生后连爸妈都没有,人生跟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不了解周维强的阅读习惯,但看看他的“成绩单”,总有一种望尘莫及之感慨:已先后出版《蓟门黄昏:元史随笔》《书林意境》《扫雪斋主人:钱玄同传》《太白之风:陈望道传》《史思与文心》《最忆是杭州》《古诗十九首评注》《笔下烟云:沈尹默先生题签往事》等。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曾说:“巨大的阅读是作家写作的前提,经历一个积累、沉淀、共鸣、重复的过程,人们才得以写作……人物纪事、情绪抒发、社会思考、风土人情,皆使写作多姿多彩。而各种体裁的应运而生,则成了一门技艺,非术业有专攻者不能为之。” 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一生。除了编审、作家等头衔之外,周维强还有两个硬邦邦的荣誉: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和“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二 读书是一生的事,不是什么要用到了,我们才去学什么。但读书越多,存疑也就越多——越读越糊涂。这时候,你千万不能放弃阅读,要下意识地记住心中所惑,日后读别的书,或者发现新材料,或者因此受到启发、提示,就会条件反射一般,激活大脑的联想和思考,从而奋笔疾书。 阅读的人不一定写作,但写作的人必定阅读。如果说阅读是用眼在文字与想象之间摆渡,写作则如同用手从思想的火中取出噼啪作响的栗子。 就拿周维强“学林”系列来说,除了新出的“新语”之外,还在2016年出版了“旧闻”,两部著作结体、文风一脉相承,显然是同一“问题”的延续。现如今,他依然徜徉书林,像春蚕一般撷取芳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又会奉上一部厚重的“学林”新著。 “近世学林人物嘉言懿行,或趣味盎然,或可见世故人情,或稍具史识,或有意义存焉,固隽永可喜。爰仿传统的笔记体,辑录整理,或许可添诸君宴饮清谈之兴会,抑或稍可温故以知新,见微而知著。”(《学林旧闻·后记》) “这册《学林新语》选收的掌故主要是2014年秋天后编撰的”,“《光明日报》给开了专栏,报社内外反馈的意见是‘简短、精致、趣味之中包含人文精神’,这尤其给我添了继续编撰的兴趣。”(《学林新语·后记》) 当年,赵健雄先生在编辑《联谊报》“浙江潮”时也对周维强编撰的“豆腐干”赞许有加,认为除“中国近世的‘学林漫录’之外,还能再做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外国,一是总结古人,‘都用这种浅显易懂而内蕴深厚的方式来铺陈,则功德无量焉’。” 《辞通》是一部解释古书中异体同义词语的工具书。你知道它的来历吗?清代学者朱起凤(1875—1948)年轻时在一家书院教书,因没弄清“首施两端”与“首鼠两端”通用,而错判学生作文,遭到众人奚落。他知羞而发愤,潜心词语研究,遂编成300多万字的《辞通》。而在《学林新语》中,作者周维强是这样落笔的: “朱起凤年轻时误改学生课卷用的‘首施两端’的‘施’字为‘鼠’字,不记得《汉书》里有用‘首施’的,遭到学生们‘贻书谩骂’。朱起凤转而立下撰写一部大辞书《辞通》的宏愿。”言简意赅。 论文难写,难在出新出彩。诚如北师大校长陈垣所说:“论文之难,在最好因人所已知,告其所未知。若人人皆知,则无须再说;若人人不知,则又太偏僻太专门,人看之无味也。前者之失在显,后者之失在隐,必须隐而显或显而隐乃成佳作。” 三 阅读要注重细节,阅读人文社科类著作尤其如此。 “历史的大河波浪壮阔。大河里的小细节小故事,也未尝不可供人沉潜含玩。这一册《学林新语》,权当我们冬日暖阳之下、秋高月明之夜的闲聊天罢。”作者周维强把这句话印在《学林新语》封面的正下方,既可视作导读,也彰显着新著的特色——小故事小细节,言微而义宏。 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带着问题读书,会让我们更加注重细节。因为好书内容丰富,到处都是学问:一个情节,一句话,放过了,也许就错失了某个关键。 换言之,许多问题的关键,就存在于细节之中。况且,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数不是“大问题”,而是“小问题”。譬如,某个典故的出处、某个词语的释义、某个人物的言论出处、对某句话的不同理解等等。这一切,皆可成为你的留存问题,而要想寻找答案,也只能在阅读细节上下功夫。 但是,快节奏的生活,让不少读者已从当年的“开卷有益”蜕变成当下的“开机有益”。他们觉得,一机在手,资讯全有——读原著,听原声,皆不在话下。 手机的发明是科技的一大进步,我不否认手机给阅读带来的种种便利。但从自身阅读体会看,要想留存“小细节小故事”,光看手机是远远不够的。 阅读是个技术活。自从有了微信之后,我曾收藏不少想读的美文。2021年3月,我把“帽子”还给组织,有了更多的阅读时间。然而,有一天,我打开那些链接,页面显示的,不是“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就是“该公众号已经迁移”,还有“此账号已被屏蔽,内容无法查看”…… 赶紧找找,还好,周维强早年发表在《光明日报》《钱江晚报》专栏上的不少文字,我分门别类地作了摘录,还静静地躺在文档里,希望有一天能变成自己的阅读成果。 比如:“西湖诸山,多竹,因而多笋。湖上诸寺,素斋离不开笋味。余绍宋曾对庙中方丈说:‘法师餐餐请我吃笋,真是吃得我胸有成竹了!’” 又比如:“王力讲中国方言,一个‘日’字,东北人、湖北人和上海人分别将‘日本’读成‘一本’‘二本’‘十本’。用风趣幽默的例子,使学生了解方言的复杂性。” 书山有路,阅读有术。带着问题,找对方法,才能提升认知效率,让读过的书真正成为自己的财富。 |
GMT+8, 2025-5-12 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