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乌,市场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特色与核心优势,而个体工商户正是这一优势背后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从一条拉链、一颗纽扣到一件饰品,这些看似微小的商品背后,是成千上万个个体工商户的辛勤耕耘与默默支撑。 截至目前,全市市场经营主体总量为125.18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为88.62万户,成为市场结构中名副其实的主力军。他们广泛分布于批发零售、制造业、住宿餐饮等多个行业,如“蚂蚁雄兵”般汇聚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这些个体工商户,正是支撑义乌市场繁荣的“毛细血管”与基础单元。 为促进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自去年9月起,我市深入推进“大企帮小店”工作,创新推出“大企帮小店、携手义起行”专项行动。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构建协同工作体系,在推动政策落地过程中,既当好“联动的推手”,也做好“企业的助手”与“服务的能手”,持续探索大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结对帮扶的新路径。通过推动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该行动有效激活了经济的内生动力,不仅实现了大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的共赢共进,也为缩小“三大差距”、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注入了新的动能。 多维发力 系统帮扶 为个体工商户发展厚植沃土 在不久前落幕的森博会上,大陈镇的32个行政村带着各自的特色产品集体亮相,而这些产品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陈小集”。这个自今年5月重新开业以来已创造641万元收入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正悄然改变着当地的发展轨迹。从昔日分散经营到今日抱团发展,从单一农产品到融合文旅IP,“大陈小集”背后,不仅是义乌市至陈控股有限公司的运营智慧,更凝聚着市场监管部门的默默助力。 大陈市场监管所搭建的“大企帮小店”平台,让分散的经营户找到了组织;定期开展的食品安全“技能富业”培训,为农户提供从生产到经营的全链条指导……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恰恰为区域公共品牌的成长提供了坚实保障。 放眼整个义乌,市市场监管局的帮扶网络正以更立体的方式铺开。为深化社会团体联动,构建帮扶网络,市市场监管局以商会、协会为切入点,纵向建立起“总会-分会-小组”三级帮扶网络,通过“老乡帮老乡、朋友带朋友”的互助理念形成紧密联结;横向则在商协会之间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共享共赢。 与此同时,义乌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学院正成为培育经营者的摇篮。行业专家、成功企业家、资深学者组成的讲师团队,为个体工商户带来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等实用课程。更重要的是,学院搭建起大企与小店的对话桥梁,让经验与资源在交流中流动,截至10月底,一系列培训已惠及众多个体工商户。 在提升产品竞争力方面,市场监管局推动的“质量+标准+知识产权”一体升级战略成效显著。通过“标准进市场”行动,小商品市场3.7万个商铺实现线上线下同步亮标,累计亮标商品达10万余款;引导制定的35项小商品团体标准中,27项填补了国家和行业标准空白。而“一库两站三方协作”跨境知识产权纠纷服务体系的构建,更是为品牌出海保驾护航。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义乌分中心聚焦“事前”布局预警、“事中”精准指导、“事后”总结提升等环节,对接优质资源,服务区域发展,构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指导与协调机制,为义企“出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和纠纷应对服务。 面对个体工商户普遍面临的融资难题,市市场监管局创新构建“市场监管+金融”协同机制,整合多家金融机构的资源优势,形成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体系。针对跨境电商“轻资产、缺抵押”的特点,推出“结算数据+信用评分”模式,打造“跨境义商E贷”等专属产品;针对个体工商户“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则提供“随借随还”“循环贷”等灵活方案。截至目前,全市普惠金融线上融资产品达155款,个体工商户经营性贷款余额持续增长,惠及面不断扩大。 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服务理念和帮扶举措下,全市个体工商户的活力迸发,共同书写着一幅“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共富新图景。这条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之路,不仅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更彰显了精准服务对市场活力的重要催化作用。 精准施策 分层赋能 破解个体工商户差异化难题 个体工商户的发展模式灵活多样,其需求也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在走访中,我们发现个体工商户的需求差异显著。”市市场监管局经济发展科副科长楼娇婷表示。然而单靠政府层面的帮扶,力量有限,许多实际问题难以全覆盖。 “大企帮小店”模式正好能解决这一难点。这种模式依托大型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及规模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结合其直接面向市场、服务终端用户的特点,实现对小微商户的精准、灵活赋能。 义乌国际商贸城作为中国小商品贸易的重要窗口,汇聚了7.5万家商铺,承载着无数创业梦想。市场在持续繁荣的同时,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内竞争等诸多挑战:传统“贴牌代工”订单比例逐步萎缩,“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转型迫在眉睫;线上交易崛起而线下客流受限,使习惯传统经营模式的小店难以快速适应,数字化能力不足导致线上竞争力薄弱;此外,租金、人力、物流等成本持续上涨,也成为广大个体工商户发展的现实阻碍。 面对这些共性难题,商城集团作为国有企业,积极发挥平台与科技优势,推动市场中的个体工商户不断发展。 市市场监管局推动国企商城集团深化“Chinagoods”平台建设。目前,在新开业的义乌全球数贸中心,世界义乌商贸大模型正构建起一套全新的数字贸易生态。这里的3700余户“新摊主”已跨越传统经营模式,成为善用AI技术的数字经营能手,助力经营。 此外,市市场监管局强化品牌互利,推动市场头部企业组建行业“品牌联盟”,整合各行业的海外市场资源及国外分销渠道,向经营户开放共享。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联合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中心,为市场经营户提供专利注册、侵权诉讼等全链条服务。 除了在商贸流通领域发力,市市场监管局还将“大企帮小店”模式延伸至产业链上游的制造环节。 “产业发展全靠人才,有了这个特色产业班,模具产业的人才缺口能填上了。”义乌市精高模具厂负责人在得知设立模具设计与智能制造特色产业班后兴奋地表示。 这一期待的背后,是义乌模具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才供需矛盾。为有效破解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市场监管部门推动义乌市模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计量大学合作设立全省首个“大企帮小店”特色产业班。 据了解,该项目采用“理论教学+企业实践”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模具城将提供现代化的实训平台和专项培养资金,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校方则负责优化课程体系,配备优质师资力量,共同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闭环。 据悉,今年9月开学后,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17名学员,入驻模具城开展为期一年的实践学习。学员们将分组进入企业各工作室,参与模具3D设计等环节的实操训练,实现从理论学习到产业实践的无缝衔接。 “该产业班整合了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资源,不仅是高校地方合作项目,也是全省首个‘大企帮小店’特色产业班。”市市场监管局上溪所负责人告诉记者,政府牵线,产校联动,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优势、“大企”的市场运营和资金优势,全力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双向奔赴 成就彼此 共赢推动可持续发展 如今,我市“大企帮小店”模式已日趋成熟,广大个体工商户在大企业的帮扶下不断成长。那么,对于伸出援手的大企业而言,他们从中获得了什么?这一模式又如何实现可持续运转?大企与小店之间,究竟怎样实现共赢? 连日来,上溪镇的“上品”工坊正紧锣密鼓地为即将到来的第三届牛汤季做准备。作为帮扶方的浙江速阳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速阳食品”),正是这一模式的生动践行者。 去年,在市市场监管局的推动下,速阳食品与入驻的食品小作坊个体工商户结成帮扶对子。企业依托自身资源,帮助小店解决经营成本高、生产技术不足、销售渠道单一等现实难题;而个体工商户则凭借优质产品,助力企业优化供应链、拓展新增长点。由此,一种“大企帮小店、小店反哺大企”的可持续生态逐步成型,在互利共赢中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速阳食品相关负责人傅国忠介绍,一年来,在企业的系统帮扶下,成效已逐步显现:工坊所有产品统一使用“上品”区域公共品牌标识,将品牌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使个体工商户产品附加值提升超过50%;依托企业成熟的全国性销售网络,这些产品成功进入北京、上海、杭州等多地高校,销量提升20%;此外,企业还结合“义乌好好逛”等文旅IP,通过参与大型促销、发放消费券等方式,进一步为工坊引流赋能。 如今,“上品”已成为上溪镇一张闪亮的区域名片。“我自己是做餐饮的,对这个行业有情怀。”傅国忠坦言,看到个体工商户的产品品质不断提升、销路越来越广,除了可观的经济回报之外,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内心的获得感与成就感。 尽管当前整体效益尚未完全释放,但良好的发展势头已为速阳食品注入了坚定信心。“今年牛汤季的规模将比去年翻倍,届时必将迎来新一轮客流高峰。”傅国忠表示,“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这样的共赢逻辑,在李祖村的实践中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印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浙江子云乡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金靖这样形容李祖村的发展模式。作为“雨林生态”的核心,该企业从技术、人才、资金到法律、管理等多维度为小店赋能,而义乌市市场监管局则全程提供业务指导与服务支持,形成“大企引领、小店跟进、政府托底”的良性循环。 养生糕点店“张大酥”的经营者朱晨霏对此深有体会。今年年初进驻李祖村时,大企主动为其设计融合当地特色的糕点套装,市场监管部门上门指导证照办理与经营规划。短短三个月,这家充满“大理风采”的网红店营业额突破30万元,成为村里的创业标杆。企业的深度参与,不仅让小店站稳了脚跟,也让大企在品牌输出与资源整合中拓展了自身影响力。 以往,李祖村被喻为“看不到发展希望”的“水牛角村”;如今,271名农创客扎根这里,近百个业态在此落地生根。今年1—10月,游客人数突破75万人次,村内个体工商户经营额达5500万元。在这一变迁中,大企不仅是帮扶者,更是共同成长者。 浙江子云乡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也从这一模式中实现了自身发展:团队从最初4人壮大至32人,业务版图持续拓展,新启动共富项目9个,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企业还建成全省首个“返乡入乡创业学院”,培养出32名农创客导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提升。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个店到一个村,“大企帮小店”真正成为一场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实践。 |
GMT+8, 2025-11-24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