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桑丽虹,浙江省特级教师,现任义乌市下骆宅小学校长。她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德育课优秀教师、全国优课评审专家等荣誉;她也是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小组成员、浙派名师、浙江省品德理事会会员、浙江省领雁工程优秀指导师、浙江省教材审核专家。
2021年9月,下骆宅小学改扩建工地尘土飞扬,一位心怀教育理想的女校长踩着泥泞的小路从后门走进校园。彼时学校正处于发展的关键转型期,各项建设与教育提升工作尚在起步探索中。几年后,这所农村小学不仅拥有了现代大气的校园环境,更实现了教育质量稳步发展,先后被授予金华市五星基层党组织、优均创建样板校等荣誉称号。带领学校完成这场蜕变的正是桑丽虹。
“我来义乌,就是要把‘想得到的美丽’变成‘看得见的风景’。”桑丽虹的话语朴实却坚定。这位立志从教的教育者,始终以“道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导的”为治教格言,在教育沃土上深耕不辍。
破局立新:从后30%到前30%的蜕变之路
初到下骆宅小学,桑丽虹面临的现实情况颇为严峻。“当时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范围内属于后30%。”她并未急于推行宏大的课程改革或文化理念,而是选择了一件看似笨拙却极为扎实的工作——深入课堂。
学校要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刚进学校,我就一头扎进课堂,利用1个月时间,聆听了全校所有老师的课。”她回忆道。这次全面的课堂调研,让她精准地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教学常规薄弱。“部分老师存在备课不充分的情况,做好幻灯片便视为备课完成,甚至连教学目标、教学路径、教材解读和反思都尚未清晰。作业批改也多停留在判断对错,缺乏过程性指导。”
鉴于此,她决定“回归基础,夯实根基”,从最基本的教学常规管理入手。她带领团队根据新课标制定了新的教学常规:备课必须要素齐全;作业批改要求“双评复批”,既要评价准确率,也要评价书写质量,学生订正后教师必须再次批阅跟进。她还提出了“课堂八问”,引领教师围绕“目标—路径—达成度”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管理并非控制,而是指导。我相信每位老师都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桑丽虹说道。她将多年在教研室积累的经验,转化为“指导性管理”。学校每月10日为常规检查日,20日为行为视导日,30日为师德、安全排查日,过程检查结果会及时反馈,并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挂钩,形成管理闭环。
这套组合拳一直坚持到现在,成效显著。如今,下骆宅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跻身全市前30%。从后30%到前30%,这不仅是数据的飞跃,更是学校教学生态的根本性变革。老师们从“不敢上公开课”到“主动承担公开课”,从“只教不研”到“教研氛围浓厚”,高级职称实现了零的突破,骨干教师数量创下历史新高。该校因此荣获中共义乌市委颁发的中小学民主评议“红旗学校”、义乌市德育品牌学校等荣誉。
思政润心:让最难讲的课变成最精彩的课
作为全国优秀德育课教师,桑丽虹的看家本领就是思政教育。如何将这门公认难讲的课,变成学生爱听、受益终身的精彩课,是她一直思考并实践的课题。
“思政课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要让最难讲的课变成最精彩的课。”在桑丽虹的推动下,下骆宅小学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思政六课”。课堂上,她创新设立“今日头条”环节,利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将思政教育与常说常新的时事紧密结合。她将思政课堂延伸到整个校园乃至社会。她提出了“校园实景思政课”的理念,“校园里种什么花,种什么树,要听听孩子怎么说,也要听听课本怎么说。课文里有《荷叶圆圆》,我们就在墨池养荷花;课文里有《桂花雨》《梅花魂》,校园里就种上桂花、梅花。让校园里每一朵花都有爱,每一片绿叶都传情。”
此外,她还借助社会大课堂,丰富了思政“馆”课、思政“行”课和思政“甜”课。她举例说明:“在《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都是中国人’教学中,我们采用AI技术‘云游革命烈士纪念馆’,小英雄数字人用童真的语言回答学生的问题,把爱国情怀这样的宏大主题,转化成学生能理解的育人根基。”学校还结合义乌本地陈望道故居等资源,开展红色研学、模拟法庭等活动,让思政教育行走起来,鲜活起来。
“学校的每一个展台都是一个育人的窗口,每一条路就是思政‘路’课。”桑丽虹说。她的思政教育,打破了学科的壁垒,链接了校内外资源,弥合了知与行的距离,真正实现了润物细无声。
文化铸魂:于小宅之中,见大家风范
当教学常规步入正轨,思政教育特色初显,桑丽虹也着手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文化建设。2023年9月,随着学校扩建工程圆满完成,她提炼出“小宅·大家”这一核心办学理念,为学校注入灵魂。
“小宅·大家”有三层内涵。首先,小宅是大家,是你、是我、是大家,要让校园里的每个人都有归属感,齐心协力把这个家变得更好。第二层是小宅有大家,有你、有我、有大家,小宅里的学生和老师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特长,要尊重老师和学生的差异化发展。第三层是小宅成大家,希望从下骆宅小学走出去的学生和老师,都要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
这一理念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校打造了八大课程展区,如《影戏千秋》的皮影戏、《书艺扬帆》的书法、《“邮”传美德》的邮票学党史等,每一处都是育人的天地。学校的吉祥物、雕塑,都出自学生的设计。“我们通过‘人人都是设计师、人人都是点赞者、人人都是宣讲员’的方式,让文化从墙上走下来,变成师生的自觉行动。”
在师资培养上,她秉持“师资造血”的理念,以特级教师的专业引领,精准发现教学真问题,激发教师真思考,助力其真成长。她不仅听课评课,晚上还常常为老师们修改论文、指导课题。“教研强,则教师强;教师强,则学校强。”这是她坚信不疑的逻辑。
文化的浸润,最终体现在师生的言谈举止中。如今的下骆宅小学,早到的学生会在教室自觉读书,放学后等待家长的孩子会安静地翻看课外书;教师办公室里的“文化味、学科味、学生味”的布置井然有序;食堂里,“光盘行动”成为常态,学生们会主动向厨工阿姨说“谢谢”。桑丽虹笑着回忆,“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让好习惯自然生长。”
从丽水到义乌,从思政教师到校长,35年教育生涯,桑丽虹始终坚守初心。正如她所说:“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像春雨一样,慢慢浸润,静待花开。”而她自己,就是那束播撒希望的光,让下骆宅小学的每一个孩子、每一位老师,都能在阳光里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