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在古诗词中“邂逅”清明 ——三位唐诗大咖的清明“微信朋友圈”

2023-4-5 11:49

摘要: 4月商城草长莺飞,街头巷尾、小区公园的桃花、梨花开得正欢。今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又名踏青节,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祭祀节日。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世人常扫墓祭祀、缅怀祖先。 值得一提的是,清明还 ...


4月商城草长莺飞,街头巷尾、小区公园的桃花、梨花开得正欢。今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又名踏青节,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祭祀节日。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世人常扫墓祭祀、缅怀祖先。

值得一提的是,清明还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每逢这一时节,中华大地无论南北,气温普遍上升,南方雾气减少,空气清澈,景物明晰,因此得名“清明”。无论是节日,还是节气,“清明”在国人心目中的认知度不言而喻。

古人对于清明十分重视,并留下众多诗词,或是享受生活,或是怀念亲人,抑或是在生与死之间感悟人生哲理。以诗风鼎盛的唐朝为例,假如时空能够重叠,假如古人也有微信,清明这天的朋友圈会发什么呢?

杜牧:“杏花村”在哪?其实我也就那么一说

江南的春天总是比北方来得早一些,这年的清明依旧是个雨天,身着长衫的诗人杜牧撑着伞,行走在湿哒哒的街巷。看着几位雨中匆匆行走的路人衣裳半湿而不知,诗人顿觉自己身上都有了阵阵凉意,多愁善感的内心再添惆怅,情绪也极度低落。

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巷尾。此时,就想找个酒家歇歇脚,来几杯暖酒浇一浇思亲的愁绪。环顾四周,都没有发现这样的地方。忽然,远处隐隐传来牧童悠扬的笛声,诗人马上循声而去。终于见到了牛背上吹笛的孩童,便问他哪里有酒可以卖。对方啥也没说,只是笑着用手指指远方……

晚间归家后的诗人,坐在窗前听着房檐落下的雨滴声,在自己的朋友圈有感而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配图是骑在牛背上吹笛的孩童。很快,这条微信下收获点赞无数以及纷沓而至的评论。

如果论古代诗人咏写清明诗作的后世影响力,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必定上榜。资料显示,杜牧为京兆万年人,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人。在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道司马村,相传村子的西南角就有杜牧的墓。

除了被广为传颂外,这首诗也使“杏花村”名满天下,喜爱蹭热度的国人将其与酒文化相连,从而引发了山西、安徽等多地的“杏花村”之争。

话说,古人作诗,对于村名、山名之类的地名,在诗题和序中一般实用其名,而诗句中却少实用,往往以景色或特点来代替。因此,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这首诗中“牧童”所指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指的是酒家,而是那个杏花深处的村庄。

末了,诗人可能会在这个朋友圈的评论下面补充说一句,“别再讨论是哪里的杏花村了,我也就那么一说而已,大家别小题大做了,洗洗早点睡吧!”

孟浩然:走,踏青去

中国文化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的亲近关系,强调“天人合一”。踏青,又称春游、探春、寻春。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古人会三五成群到乡野山间赏景散心,荡秋千、放风筝、蹴鞠……尽情地去亲近自然,享受明媚的春天气息。

这种惬意的活动,文人墨客总是不甘落后的。这不,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也领着书童出门踏青去了。一路上车水马龙,穿着鲜亮的青年男女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诗人看得赏心悦目。然而,想到不能与万七携手同行,领略这大好春光,诗人的心情就莫名开始低落。此时的花红柳绿、喧嚣街景,也变得有些苍白。

纵然如此,诗人还是把这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发到了朋友圈,文案很简单:“走,踏青去”。当然,作为诗歌界的优秀代表之一,不赋诗一首,岂不是辜负了此行。于是,信手拈来一首:“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题目为《大堤行寄万七》。

“踏青”一词在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写的《义乌民俗》中有相关记载:清明节这天,城厢男女老少,三两成群,郊游“踏青”。儿童戴柳圈,有“戴凉柳,看娘舅”之说。古有俗,女子以葱白为花与蚕豆花叶杂插于头或髻。牧童于拂晓前吹树皮号角,邀伙伴,牵牛到田野抢吃青草,谓之抢青草。

相对而言,“清明荡秋千”在义乌人的认知里少之又少。荡秋千也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秋千”大意为揪着皮绳而迁移。据说其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而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还是回到“踏青”习俗上来。其实,除了我们国内,国外也有类似的习俗,比如说,日本每年有樱花节,加拿大每年3月底至4月初有枫糖节,韩国某地3月有梅花节等等。

白居易:老友,想你了

作为中唐时期影响巨大的诗人,白居易的一生中,“江南”占据着很重要的分量,既有在此定居的经历,也有在此漫游的时光。对交友甚广的老白来说,无论平日里再怎么潇洒不羁,到了清明期间定要带着些许香纸到故人坟前走一遭。

又是一年春草绿,今年的清明如约而至。老白来到乌啼鹊噪的郊外,只见荒冢林立,芳草萋萋。来到故人墓前,缓缓跪下,而后焚一炷香,哽咽地诉说哀思。风吹得纸钱在空中乱舞,墓前洁白的梨花、海棠花映着白杨树灿烂如昔。故人音容笑貌还在眼前,如今却阴阳相隔,怎不叫人唏嘘感叹!风凄凄、雨潇潇,更添心中凄凉。

回程的马车上,缠绕在老白心头的哀思久久散不去。于是,在朋友圈发了三个字“想你了”,还附上一张窗外随拍的远山图。在崎岖的山路上一路颠簸,想想意犹未尽,就在评论区即兴创作一首题为《寒食野望吟》的诗“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扫墓情形,表达了异乡人的思乡之情。这首诗中,提到了和清明有关的“扫墓”和“寒食”。据说,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

有说法称,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照理说,清明扫墓应是件哀痛悲伤的事。所以古人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在义乌,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为逝去的亲人斟一杯水酒,摆一束菊花,道一声思念。根据《义乌民俗》记载,义乌人祭祖要到祖坟前压纸,表示后继有人、遗泽绵长。即使定居外地,也要回乡致祭。祭品虽有变化,上香、烧纸、化锭必不可少,并仍用羹饭(肉、饭、酒)烧祭。清明祭祖的肉往往舍不得马上吃掉,留作以后几天炒菜。清明祭祖,节前三天,节后四天都可举行,谚云:“清明冬至,前三后四”,但有“寅日不祭祖”之说。

据相关记载,古时距清明节气一两天的时候有一个寒食节。宋代之后,寒食节吃冷食、扫墓等习俗移到清明之中,也可以说寒食节风俗结合清明节气的日期变成了清明节。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就有明确的记载。

说到吃食,每到清明,南方很多地方要做一种叫清明粿(也有叫青团)的食物,义乌也不例外。每逢清明节前夕,商城的巧妇们会用一定比例的糯、粳两种米粉,和以舂细的“青”(鼠曲草嫩叶),揉均匀,以红糖芝麻为馅,做成三只角的青粿(也叫清明),有的还捏成羊狗动物状。一般来说,清明粿会做成圆形、三角形、饺子形等形状,里面的馅儿有咸甜之分。其中,苏溪、大陈一带的乡民大多用炒芝麻粉或豆粉拌红糖制作成甜馅,而佛堂、赤岸一带的村民比较喜欢用肉炒笋、雪菜炒肉来制作咸馅。

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洁净的环境,美味的食材……这些是大自然给予我们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无论季节如何轮转,人们在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时,更加要懂得感恩、珍惜和回馈。

义乌少儿越剧票友 荣获“小金桂”称号  “黑珍珠”迎来采摘季  “一纸蓝图”蝶变“幸福新家”  稠江街道古母塘北侧地块项目建设快于时序进度  宝藏集市(1) 三挺路夜市  凝“绳”聚力展风采  

义乌网

GMT+8, 2025-5-14 08: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