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义乌,恬静而温柔。 10月27日上午9时,记者驱车从城区出发,跟着导航沿南江向目的地而行。窗外,微风吹着清淡的云彩,溪水抚摸着石子欢快而过,路旁的小花身着各色衣裳,掩映在山水间的村庄古朴静默,让人沉醉在每一个不经意的回首中。 30多分钟后,车子来到佛堂镇坑口村,致电之前联系过的村负责人。在对方的安排下,很快,一名骑着电瓶车的中年男子过来带路。 “车子跟着我,开一段路后先停到画坞坑,再步行去摇石里。”或许是初次相见的陌生感,这名朱姓男子不是很愿意名字见诸报端,我们便暂且称呼其为老朱。 小桥流水有人家 从坑口村党群服务中心到画坞坑,开车几分钟就到了。“画坞坑、摇石里都属于坑口村,一到夏天,很多人来这边看瀑布玩水、拍风景发抖音……”作为土生土长的画坞坑人,老朱这个“向导”很称职。 虽说村子不大,但名气着实不小。从市地方志编纂室傅健老师收集的素材来看,作为“画里南江”的一部分,画坞坑的存在感是满满的—— “画溪:自东阳县流至彩虹亭入境,西北流经八岭北麓江南村,到丛山村,东入东阳江。”据相关记载,南江流入义乌,首先以彩虹亭为标志,可惜现今已难觅踪影。南江之画坞坑一段,历史称为画溪。 “画坞山:在县东南廿五里。画溪之水经焉,其上中流为斗潭,其下对岸为石壁。”据《义乌县志》(万历)记载,迎接南江之水的第一个村庄是画坞坑村,村以山得名。明朝义乌人、时任大理寺右丞的李鹤鸣曾对“斗潭”作诗一首:路上层湾歇马频,彩霞晴散曙光新;连天风雁字变态,过雨云山画入神。渡谷老牛鸣顾犊,隔篱躁犬吠迎人;苔矶正荫双松古,可爱溪翁把钓纶。 除诗词外,这里还有传说。据传,画坞山对面是季坞山,古时常有老虎出没,山顶有老虎洞。《义乌县志》(嘉庆)曾有相关表述,“季坞山:县东南三十里。山巅有岩洞,相传四方之虎,常会集于此,俗呼虎祠,每冬至必出入山边;时有神马出,上下如飞。其山前临白岩、东枕南安、西挟石壁、北坐画溪,计四顷零。”虽不知古代这里是否确有老虎,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这里山高林密,生态良好。 关于画坞坑古时的乡土人情,也是可查的。“傍川而居,村舍幽然,居民殷实。康乾嘉道时,烟户百六十余家。”根据《义乌县志稿》(民国)表述,“至咸丰迭逢荒旱,红羊一炬,庐舍荡然;李贼假安民以关卡协虏之余,继遭瘟疫,存者仅六十余家。风土不恶,书声依然,而兴学维艰,殊恨事也。” 眼前的画坞坑,小桥流水、古树人家,漫步在此,可尽情享受依山傍水的惬意以及那种无拘无束的快意。 这里的村道很干净,临溪的一排民房中不少以小卖部、“农家乐”等形式对外营业。沿村的小溪中,溪水深浅不一,有的地方浅至露泥,有的地方深可洗衣。路两边的地里,有挂满枝头的橘子,有丰收在望的荞麦,还有其他各色菜蔬。 无论是在菜地里忙碌着的,还是坐在门口闲聊的,沿途看到的村民,大多并不年轻。这也印证了老朱进村时说的那句话,“青壮年大多出去闯荡了,留在村里的老年人居多,平时种种菜什么的。” 枯藤老树存残墙 从画坞坑北行数里,就是摇石里,要翻山越岭,全程需步行前往。“我们先去摇石里,再从山上往下前往瀑布,来回可能要一两个小时。”问过我们的意见后,老朱安排了路线。 走出没几分钟,记者忽然发现手机没有任何信号。“不用看了,从这里开始就要‘失联’了,那种‘老年机’可能还有点微弱的信号。”老朱调侃道。 “如果有什么应急的事,那怎么办?”面对记者的疑虑,他回答道,“这一带我走了几十年,很熟的,放心好了。”语气中充满了自信。 摇石里又名“安石里”“窑石里”,其石、水、洞、树相互交融,有种与众不同的奇美,因此被不少驴友戏称为义乌的“九寨沟”。 “石”,指的是有块巨石巍然兀立崖畔,称为摇石。《义乌县志》(嘉庆)中是这样说的:“摇石:县南三十五里。大数十围,巉岩崱峍,似空中坠者。摇之微动,隐然有声。下有深谷,水从石罅出,望如帘挂。”大意为,这块摇石的头状石与身躯之石的连接处是剔透的,但稳固如初,若身处摇石下,摇石似乎有滚动之感,如遇大风之日,巨石似乎随风摇动。 “小时候还能看得比较清楚,现在旁边的树大了很多,把石头遮住了,大概就是那个位置。”在找了好几个地方后,老朱站定往上指了方向。抬头望向几十米开外处,在几棵大树掩映下,隐约可见一块大石头,但不敢确定是不是那一块。“这个能爬上去看一看么?”记者话音刚落,老朱立马拒绝,“50多年来,我从没上去过。” 再往里走几分钟,终于来到一个相对较为开阔平坦的地方,四周是参差的山峰,眼前还有几幢或破旧废弃或大门紧闭的房舍,仿佛就是被一双手精心安插在其间。 这里,就是被一些驴友津津乐道的小山村——摇石里了。“我印象中,以前也没几户人家,小学是到我们村里上的……下山脱贫后,这里就更加没什么人了。”老朱感慨说,自己小时候会来这一带砍柴,现在除了工作原因外,很少过来了。 穿过过膝的杂草丛植,来到废墟中的“摇石里五七学校”。在这里,除了几面残墙,已看不到其他印记。年代感十足的黄泥墙和周围的绿色相映成趣,斑驳的窗旁爬上了藤枝,偶尔还有一只蝴蝶停在上面,看到人走近,一溜烟就飞走了。 历史终归是历史。50多年过去了,知道“五七”干校的人已越来越少。好在还有仅存的“五七”干校旧址,让后人知道,曾经有那么一群人,将青春和热血留在了这个地方。 摇石飞瀑如挂帘 摇石里四景中,除了之前说的“石”外,还有水、洞、树。 这里的“水”,应该指的是瀑布。有一种说法,摇石里瀑布同松瀑山瀑布、峰山瀑布、龙湫飞瀑一起,被称为“义乌四大瀑布”。该瀑布从摇石的石罅里流出如挂帘,落差20余米,宽约5米,飞瀑穿行飘洒于画坞岩崖之间,直泻而下。 “这里是网红打卡点,一些自媒体还会扛着专业设备进来拍摄。”老朱介绍说。 我们抵达瀑布点的时候,有两位女士正在现场摆姿势拍照。或许是连续多日天晴,当天瀑布的水并不是很多,远没有李太白笔下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但这并不影响她们的雅兴。“水大不大没关系,有就行,天气好过来看看风景,就当锻炼了。”“里面空气清新,水清澈见底,山路也不是很难走,就是手机没信号。” 相对于石和水,摇石里的洞和树显得较为抽象。据说,瀑布旁有深数丈的山洞,在这里曾发生过剿匪战斗。摇石里还有两株名叫“朱宝钗”的千年古樟,也叫“夫妻树”,一公一母,枝叶连理,恩恩爱爱,相依为命。 相对如今的萧条落寞,据说早年的村子还是比较热闹的。“山里有免费的柴火,不仅能满足自家用度,还可以挑出去卖钱”“有板栗、鸡爪梨及各种野果,饿了摘下来就可以吃,渴了就喝山泉水”“风光好,不愁吃喝,以前经常会有大村的姑娘嫁进来”……通过老朱的只言片语,不难发现当年这一带也是非常热闹的。 大山深处觅宁静,流水天高烟水寒。处在群山环抱中的小山村,峰峦叠翠,古树参天;春可踏青,夏日避暑,秋季登高,冬天踏雪;抬头可见蓝天、白云,侧耳可闻婉转鸟鸣、泉水淙淙…… 有山有水有故事,风景这边独好! |
GMT+8, 2023-11-30 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