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市当下有多少古亭?57岁的王德文经过寻访、调查,确定为78座,并写下64座古亭的故事,出了一本书叫《亭亭之美》。 不过,王德文的作品远不止于此。他最擅长的是对民国政区的研究。今年6月,他向兰溪市档案馆捐赠了5块民国时期的兰溪县门牌。他还跑遍兰溪1900多个自然村,写门额、古亭、古桥……这两天,由他执行主编的新版《兰溪市地名志》也进入印刷阶段。 2018年,兰溪市文史与文献研究会成立,王德文成为会员,而他的日常身份是农民、水电工。有人称他是“农民学者”,他笑笑说:“跟其他老师比起来,我书读得少,功底浅,以后还得不断学习。” 从做公益开始文史之路 王德文的家是普通的农村自建房。有意思的是,在每一层的开放空间他都放了书柜,二楼的主卧里还有一个。书架上,多是与兰溪历史有关的文献。 40岁前,王德文的人生跟历史、研究、写作等毫无关系。 高中毕业后,王德文去了部队,学的是电工专业。退伍回乡,到兰溪一家砖瓦厂干了10多年。后来,水电方面的一技之长成为他谋生的手段。 工作间隙,王德文加入公益组织,资助困难学生。2017年,入选“发现最美金华人·金华好人榜”。证书被王德文珍藏,他说,这可能是这辈子最高的荣誉了。 王德文与文史研究的缘分,正是从做公益开始的。 走访困难学生,总是要到很多村落,那些古桥、古亭、门额、古塔、古树、古建筑……就一一进入王德文的手机相册。每一张照片,王德文都备注了具体的村名,并同步上传QQ空间。 起初,王德文拍得最多的是门额。古代稍为讲究的建筑,一般都会有门额题字。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的大宅换了一茬一茬的主人,连宅院本身也逐渐颓废、消失。然而,由于对门庭的格外珍视,相当部分的大门较好地保存了下来,那些寄托着主人愿望的门额耐人寻味。 2019年,兰溪市历史文化整理工程办公室出版专著《兰溪门额》,系统记录、梳理了兰溪的门额,而缘起正是王德文拍回的大量门额照片。书中,王德文也尝试写了一点文字。“虽然没能考上大学,但我在古迹上、在文献中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手机打出一本书 有欣喜也有遗憾 明日非今日,长亭更短亭。兰溪有丰富的古亭资源,每一座都凝结着先人的善美之心,庇护过来往行人和当地村民疲惫的身躯。一座古亭,一个故事,一段乡愁。 王德文独著的《亭亭之美》出版后,更多人看到了这位“农民学者”的功底及他对历史考证的认真。王德文说,搞历史研究要讲事实。《亭亭之美》记录了兰溪历史上保存完好或已消失但有意义的古亭,这些古亭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这本书,是王德文通过实地考察、翻阅家谱,采访当地老人后写成的。“以前不会用电脑,每一座古亭的故事都是我在手机上打出来的。” 最早,王德文的交通工具是一辆摩托车,现在,已换成汽车。乡野间,留下他或欣喜、或遗憾的身影。 兰溪市兰江街道陌址畈村有一座汉寿亭,是官道凉亭。亭中有两块石碑,一碑新立,一碑则为清代古碑。清代古碑上的碑文,大致记录了这座凉亭的故事。咸丰年间,凉亭经受风吹雨打,年久失修,来往之人失去这个遮风躲雨的地方,很是不便。凉亭对面几十米处,有一声闻庵(禅院),僧人永见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后在善男信女和乡民的资助下将凉亭修缮一新。 当时,王德文将古碑的照片发到兰溪文史与文献研究会的微信群。有学者说:“你这块碑上有重大发现。”这个发现,就在于碑文的落款署名:兰溪县僧会司僧会永见。 明清时期,省设僧纲司,府州设僧正司,县设僧会司。僧会司是管理佛教的官方机构,僧会司的负责人叫僧会。当时,僧会永见所在的声闻庵(禅院)应该就是兰溪县僧会司的驻地。而这一点,也在许多村民的口中得到了证实。 兰溪县僧会司自洪武年间始设,距今已有600多年,但一直只闻其名,从没有发现过相关实物。王德文发现的这块碑是一个惊喜。 64座古亭的故事中,还有一些待解之谜。比如,女埠街道的永安亭。关于亭的碑文,王德文前前后后尝试读了好几遍。最终发现,碑文最后一行字是“十二龄幼童郑修文沐手谨书”。“12岁就得到众人推举给路亭写碑,字迹娟秀,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王德文说,他试图找到关于这个孩子更多的历史记载,无奈无从查询。 郑修文的永安亭碑文,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他到底是怎样的人?后来是鹤立鸡群,还是泯然众人矣?期待某一个机缘巧合,能解开这个12岁孩童之谜。 王德文说,不管是意外之喜还是劳而无功,都是研究文史的美妙之处。 笔记本电脑旁的老花镜已200度,这两年,王德文学会在电脑上打字,也学会编校。“明年,我想出一本关于兰溪古桥的书。” |
GMT+8, 2024-10-12 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