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走进兰溪市女埠街道汇潭村,一家家红糖加工作坊蒸汽萦绕,红糖香味扑鼻而来,红糖酥饼、红糖麻花、红糖养生糕等甘蔗衍生产品琳琅满目。自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兰溪涉农部门深入基层,运用调研成果切实解决农户急难愁盼,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兰溪现有杨梅、枇杷、茶叶、甘蔗、小萝卜、兰江蟹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居全省第一。近年来,兰溪为破解地标农产品“流转不持续、设施没钱投、人才留育难”“上市时间短、质量提升难、品质不可控”“增产不增收、品牌打不响、优质不优价”等难点,以省级共富试点建设为契机,集成地标农产品全产业链改革,打造要素供给稳定、增值服务优质、产业体系完备的地标产业高效发展之路。 “如何助推地标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兰溪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着问题,专题调研地标富农产业,与有关部门、乡镇(街道)及农业主体代表,共谋发展地标农产品、推动乡村振兴和富民增收的有效路径。 集成要素供给改革,破解“流转不持续、设施没钱投、人才留育难”问题。一是创新土地流转体系,出台《兰溪市农村土地经营权登记抵押实施办法》,在全省率先填补园地无承包权、无法登记经营权的法规空白,形成“市场流转+政府确权”的合规流转模式,有效破解果园流转难、延期承包难痛点,提振投资信心。截至目前,规模以上经营主体达到260家。 二是创新地标融资套餐,开发“抵押融资+权证贷款+融资租赁”套餐,基本实现“零成本”入场经营。目前兰溪设施大棚有3000多亩,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一,拉动农业有效投资2亿元。三是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出台乡土人才培育扶持政策10条,构建“从业经历+业绩表现+群众认可”的人才认定和职称评定体系。截至目前,培育农创客747名、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20余人,评定乡土人才102名。 集成技术创新改革,破解“上市时间短、质量提升难、品质不可控”问题。一是推行设施化栽培,自主研发设施杨梅、设施枇杷生产技术,在全省首发《地标农产品设施生产技术规范》。大棚杨梅上市提早半个月,优质果率提升至60%,亩均收入超4万元。二是推行机械化生产,实施“一业一机”,建设地标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开展山地果园宜机化和轻简化栽培示范,使地标农产品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三是推行数智化管理,开发“数字三农大脑”数字平台,首创杨梅品质综合指数,全过程动态监测地标农产品生长参数,建成地标农产品数字农场11家。 集成产业延伸改革,破解“增产不增收、品牌打不响、优质不优价”问题。一是构建“链长+链创+平台”产业发展体系,出台农业产业招商引资政策8条,突破农业龙头企业引进亩均效益评价限制。引进杨梅深加工企业4家,研发生产杨梅酒等30余种产品,年加工杨梅1.6万吨,强力托底杨梅农产品售价。二是构建“市域+行业+企业”三级品牌创建体系,打造“兰溪杨梅”“兰溪枇杷”等地标农产品行业品牌。杨梅、枇杷获国家级奖5个,力行农业的小萝卜和奉源食品的杨梅汁入选省“263共富农产品”。三是构建“1+1+2+N”最强运营体系,以镇级乡村运营中心为载体,以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为依托,发挥农发、美食公司两大国资平台优势,带动农场主、青创客、网络大V等N类农业新能人。 |
GMT+8, 2024-9-20 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