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乌市西南隅,隐匿着一处时光悠然、韵味悠长的古村落——义亭镇缸窑村,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在这里,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和缸瓦泥房,错落有致地镶嵌于葱郁之中,每一块泥土都承载着千年的故事,每一砖一瓦都透露出古朴而坚韧的气息。 缸窑村以其独特的“窑、陶、酒、戏”四大文化瑰宝,绽放出千年的风华与韵味。每一片砖瓦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件陶器都镌刻着匠人的智慧与匠心,每一滴酒香都飘散着文化的芬芳,每一出戏曲都吟唱着时光的流转。 一个因制陶而兴的村庄 村以缸聚,名因窑来。缸窑村是一个以烧窑制缸而聚集起来的中国传统村落,“陶艺文化”早已成为缸窑村的金名片。 东高西低的地理条件,丰富的陶土资源,南山繁茂的松树林,为制陶业提供了先决条件,北宋时期这里便有人开始烧窑制缸。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缸窑村的制陶业到了鼎盛时期,成了村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村里的成年男子基本人人都会制陶”。在纵横交错的巷道中,几百号制陶师傅散落其间,各自以匠心独运,共同编织着缸窑村独有的陶艺传奇。 窑火,是缸窑村的灵魂之火,至今已熊熊燃烧了千百年,它不仅温暖了这片土地,更铸就了缸窑村独有的文化与辉煌。据历史记载,“鹤窑”是缸窑村最早的龙窑,与其相邻的北边有两座分别叫“老窑”和“新老窑”的龙窑,后来在“鹤窑”的南面又建了一座“中窑”和一座新窑。五座龙窑的窑火在义乌大地上炎炎燃烧,传承千年,长盛不衰。如今,长60米、宽23米的北宋“老窑”依然静卧村中。2017年的一把火,点燃了缸窑村的龙窑,义乌千年制陶传统烧制技术再次得以传承与发展,窑文化再次被世人瞩目。 近年来,缸窑村以其悠久的制陶故事和精湛的制陶技艺,吸引了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大家亲身体验那份泥土与火焰交织的艺术魅力,共同见证缸窑村因陶而兴、因艺而盛的繁荣景象。 缸窑文化始于“传”兴于“承” 窑、陶、酒、戏,是缸窑村四大主题文化。千百年来,这四大文化瑰宝在古村落的血脉中绵延不绝,代代薪火相传,共同铸就了一片丰富深邃、底蕴绵长的文化沃土。 古窑薪传。2017年10月,缸窑村龙窑复烧,再现了义乌千年制陶传统烧制技艺,窑火文化的薪火相传与历久弥新在此刻见证。如今,缸窑村又建造起众多新窑,游客们亲身体验陶艺制作的乐趣,他们塑造的陶制品,在新窑的温柔怀抱中经历火的洗礼,化身为一件件精美的陶艺品。 陶艺精粹。缸窑村的陶艺,是泥土与匠心的完美结合。2018年,为深度记录与传承悠久的陶文化,缸窑村精心筹建了一座古陶陈列馆,盐罐、水缸等日常用陶器,大口盆、平底盆、圈足盘等古陶器,陈列馆展示了200余种陶制品。作为金华市中小学研学实践的重要基地,缸窑村陶艺体验中心积极发挥传承与弘扬陶文化的桥梁作用。据统计,该研学基地2024年上半年已接待学生8700余名。 酒香绵长。酒的酝酿离不开缸的呼吸,酒的气度缺不了缸的质地。每年冬至的前一天,便是全村酿酒的日子,家家户户洗净酒缸,精选上乘的糯米,搭配上甘甜清冽的龙眼泉水,遵循古法,酿造出醇香红曲酒。缸窑村自古就有酿酒的传统,自2015年伊始,每年5月缸窑村都举办开酒节,传统酒文化随着酒香飘到了五湖四海。 戏曲流芳。吃酒听戏早已是缸窑村人的一种生活情趣,“锣鼓班”“农乐剧团”“文宣队”“缸窑婺剧团”“义亭婺剧团”,这些曲艺团体,都从未离开过这里。几年前,缸窑村举办“周周有戏”活动,将婺剧的舞台搬到村民家门口,吸引本村及周边村的戏迷前来观看。如今,40余名戏曲爱好者自发组成锣鼓班,每天在村中排练戏曲,好不热闹。 “炼土成金”铺就致富之路 2021年,义亭镇与恒风集团结对,充分挖掘缸窑村文化潜能,通过整合当地非遗文化等特色资源,农业标准地改造,导入亲子研学、休闲、度假等业态,发展“文化+旅游”模式,引入水中生物世界研学、蝴蝶馆等多个文化研学产业,招引民宿、咖啡吧、缸窑食府、“义乌三宝”店、蹄印西餐厅等优质商家落地,丰富缸窑古村的文化底蕴,满足游客们吃喝玩乐的需求,创造经济效益。缸窑村以高质量发展为内核,美环境、建项目、谋产业,将美丽乡村变为美丽经济。2021年,缸窑村被评为浙江省3A级景区。 近年来,缸窑村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村两委及恒风集团携手并进,共同致力于探索多元化的发展路径,积极鼓励并扶持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与创业,让村民在熟悉的土地上也能收获满满的幸福感。村中涌现出一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家庭式小店,农家乐、风味特色小吃摊,成为缸窑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缸窑村已有各类村民自营的经营业态主体30多家。 据统计,2023年,缸窑村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7.2万人。景区的发展直接惠及了当地村民,缸窑村全年经营性收入约120万元,同时成功带动了27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这不仅有效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还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因文化而生,因文化而兴,缸窑村的土地不仅在窑火的燃烧中制出了陶,更实现了“炼土成金”。展望未来,缸窑村定将坚守文化之根,不断创新与突破,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
GMT+8, 2025-4-25 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