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最深厚的底蕴和根源。倘若我们说浙江文化是浙江发展之魂,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那么,义乌文化就是义乌发展之魂,义乌文化同样点亮了义乌经济。 一、丰厚文化底蕴是“义乌奇迹”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从历史上来看,具有义乌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对义乌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进步、经济建设和人文发展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义乌位处浙江中部,素有“浙江之心”美称,悠久的义乌历史、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共同孕育了“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形成了具有义乌本土特色的拨浪鼓文化,为义乌人创业和义乌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源泉和肥沃的文化土壤。一方面受囿于“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自然地理格局,历史上义乌人均耕地和农业生产极为有限,另一方面,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既不沿边,又不靠海”的义乌人并未就此听天由命,相反,“刚正勇为”的义乌精神和经商传统造就了义乌人早期求新图变的文化品格。明清时期蔗糖制作技艺与义乌传统货郎担人完成了义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历史性结合,至此,义乌标志性的“鸡毛换糖”商业模式和义乌敢闯敢创的拨浪鼓文化享誉全国,经久不衰。改革开放前期,地方经济缚手缚脚。以谢高华为代表的地方干部坚持从义乌实际和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发挥义乌特有的“鸡毛换糖”经商传统文化,勇于自我革命,培育出了具有时代内涵、义乌特点和现代市场经济特质的商贸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创业无止境、创新求发展的浓厚氛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义乌历次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义乌先进思想文化的指引,丰厚文化底蕴正是义乌创造“义乌奇迹”,实现“义乌速度”和“义乌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二、义乌丰厚文化底蕴的创新特质及其时代形态 从本质上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的历史产物。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人类历史如此,文化亦然。义乌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人文底蕴深厚,历史文化悠久。伴随着时代的更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义乌在不同历史时期也相继产生了既相互联结又各有特色的独具义乌本土特质的时代文化形态。 (一)从“颜乌葬父”到“义利并举”的义乌孝义文化 “颜乌葬父”的古老传说为义乌埋下了以“崇尚孝义”著称的义乌传统文脉。《论语·学而第一》有载,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作为传统中国的经世之学,以“仁爱”之道成为国之善治与人之修身的根本。应该说,具有两千多年社会发展历史的义乌,其“孝义”文化既呈现出了自己独特的地域色彩,同时也脱胎于整个传统中国的儒家“孝义”文化。据《义乌县志》载:“义乌为孝子过化之乡。”自古便多纯悫、重孝、守礼、爱敬之士。其中典型代表当数在抗击倭寇和镇守戍边中立下赫赫战功、彪炳史册的“义乌兵”,“帐下共推擒虎将,江南只数义乌兵。”历史上的“义乌兵”个个骁勇善战,刚正勇猛,以他们的戎马一生和世代延传的祖训诠释了对国家的“忠义”以及对父母的“孝悌”。正是这一绵长悠久的“孝义”传统文化,最终形成了“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其次,“龙川先生”的“义利并举”观念为义乌“重农重商”“农商并重”的义乌传统商业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作为浙东学派代表人物的陈亮,反对传统文化所形成的“重义轻利”及“重农轻商”主流思想。在陈亮注重事业功利、利义双行“事功学说”的涵养熏陶下,义乌创造出了“鸡毛飞上天”的当代义乌义利观和独特的拨浪鼓义乌商业文化。 (二)从“鸡毛换糖”到“买卖全球”的义乌商业文化 “鸡毛换糖”是义乌传统商业文化的高度缩影和凝练表达。它既是对于义乌祖辈艰苦奋斗、行商天下的形象描述,同时也蕴含着义乌人自强不息、另辟蹊径的创新精神。从历史上看,义乌的商业文化经历了两次较大的转变,首先,以“鸡毛换糖”为主要特征的义乌传统商业文化。据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卷四《风俗》记载:“乌人世经商他处,远至京师,著籍不啻千家。”“鸡毛换糖”讲求薄利多销、因时而动和因地制宜,利用与周边地区省份的交通便利性和地理位置的临近条件,通过日常消费品和物资原材料的互通有无构建起了具有严密组织架构的“义乌商帮”。他们于微小处见商机,形成了一种商机不分大小,生意不分轻重,职业不分高低,只要能赚钱,就全力以赴努力打拼的商业逻辑和商业理念,由此实现了从“鸡毛换糖”到“鸡毛飞上天”的巨大飞跃。其次,通过对自我商业文化和逻辑理念的解构与重构,完成了从区域性“销地型市场”到国际性“产销型市场”重大转变的以“以小见大”“买卖全球”为主要特点的义乌商业文化。现今,义乌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定位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三)以“客人是条龙,不来要受穷”为特征的开放文化 义乌四十多年的发展史,既是一部义乌人民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义乌多元包容、面向未来的开放史。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如果说中国是世界众多文明形态中博采众长、贯通古今的突出文明代表,那么义乌正是秉持这一中华文明特质,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全球文明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义乌之所以能够实现从“鸡毛换糖”到“买卖全球”的华丽蜕变,正是得益于义乌开放、多元、包容的现代文化环境。在义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客人是条龙,不来要受穷”,它充分诠释了义乌坚持以市场为中心、围绕市场主体做文章,不断提高城市开放水平和市场营商环境质量。当前,在义乌汇聚了超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5万人以上的境外常住人员,他们齐聚义乌这座创业乐土,与义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和义乌本土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义乌独特现代多元文化景观。 三、不断深化丰厚文化底蕴,打造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义乌典范 近些年,义乌不断深化丰厚文化底蕴,打造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义乌典范,充分发挥义乌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服务好联系好宣传好来自世界各地国际友人和客商在义实现人生梦想,追求美好生活的“中国故事”,向世界人民展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文化和文明倡议。以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典范”为新的发展契机,不断提高义乌作为世界小商品之都在国际市场和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作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传播平台。坚持以义乌优秀传统文化培根,弘扬孝、禅、文、忠、医、武、商等传统文化。以义乌红色革命文化育魂,利用好《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地红色资源,打造“真理味道、信仰之源”党建品牌。以改革开放奋斗文化固本,坚持改革开放和“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传承“鸡毛换糖”经商传统,发扬敢闯敢创的拨浪鼓文化。以现代多元包容文化为聚,不断提升“世界义乌”知名度、美誉度,成为传播中华特色文化的窗口、中外文化交流的驿站、“一带一路”心联通的桥梁。深入实施新时代文化义乌工程,在努力推进和担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代进程中打造具有义乌特色的现代文明景观,贡献属于义乌的独有文化力量。 吴文炳(作者系中共义乌市委党校讲师) |
GMT+8, 2025-5-3 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