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育一方人。《义乌商帮》记载,义乌人敲糖换鸡毛之生涯,应该是发轫于南宋,活跃于明代中后期,至清乾隆年间盛极一时,从而形成声势浩大的“敲糖帮”,全县约有糖担万副。其中,义乌兵融入后,不仅使“外延”得以扩大,人数不断增加,而且内涵也得以充实,素质不断提高,从而使“敲糖帮”有了质的跃升。 敲糖换鸡毛“商帮”抱团闯天下,源于义乌兵的行伍文化和军事化的组织管理。据胡琦先生撰写的《义乌“敲糖帮”》一文介绍:敲糖帮有了“坐坊”(也就是把头),其组织有“糖坊”“站头”“行家”“老土地”四种,职责分明,权责明确。这种组织较之原先的各行其是、各走其道的无序竞争大大前进了一步,使原本分散的个人行为形成了有着精细分工和合作机制的经营群体,通过个体之间的分工合作,以群体的形式来实现市场的有序,提高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而使资源更为充足,流通更为顺畅,销售更为便利,使小本生意的货郎交易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商品流通成为可能。 除了组织较为严密,经营线路也较为固定,从而形成了类似大商业的跨区域经营网络和市场体系。据《义乌“敲糖帮”》介绍,兴盛时,敲糖帮外出经营的线路主要有三条:南路、中路、北路。南路以廿三里镇为第一站,金华孝顺镇为第二站,经汤溪龙游各“站”,至衢州。衢州是“敲糖帮”的南、中两路的“总站”,所以“站头”最大,所属“分站”多至二三十处,可以同日供应两三千副“糖担”的膳宿和批糖、批货。各“糖担”均须在此中转,做好入江西或进皖南的准备工作。经衢州中转,再西行过江山进入江西,经玉山至上饶。上饶也是“总站”,由此部分前往赣南、赣北做生意,部分则横穿江西,继续西进,直至长沙。中路,则经衢州北上进入安徽,辗转皖南、安庆、合肥、蚌埠等地,再折回浙皖交界的宁国。宁国与临安交界处有个仙霞村,这里就有好几家义乌人开的糖坊。“糖担”在此批糖后,经浙西昌化、建德等地,取道兰溪返回义乌。北路,以苏溪镇为第一站,向北过诸暨而入萧山,“敲短路”的“糖担”在此或西入富阳、临安,或东赴绍兴、余姚、宁波等地;“敲长路”的“糖担”则大多投杭州南星桥中转站,再往北向嘉兴、上海、南京进发,乃至远赴苏北徐州。 “就这样,敲糖帮通过分工合作的组织体系,将经营范围扩大到东南各地,原本细碎的货担交易也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小商品物流圈。这种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经营网络,是同期其他地区小商贩经营活动中十分少见的。”在《义乌丛书》之《奇迹的背后——义乌商贸文化的历史透视和现实解读》中如是评价。 |
GMT+8, 2025-3-28 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