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从“架空层”到“聚光灯” 一个社区婺剧社团的文化突围

2025-10-28 08:43

摘要: 秋夜微凉,稠江街道富港社区的夜晚依旧回荡着水袖翻飞的节拍与婉转铿锵的唱腔。在党群服务中心一楼那间被改造成教学点的会议室里,一群平均年龄逾六十岁的阿姨正踮脚走台步、甩袖练身段,眼神专注如舞台上的主角。 ...


秋夜微凉,稠江街道富港社区的夜晚依旧回荡着水袖翻飞的节拍与婉转铿锵的唱腔。在党群服务中心一楼那间被改造成教学点的会议室里,一群平均年龄逾六十岁的阿姨正踮脚走台步、甩袖练身段,眼神专注如舞台上的主角。

4个月前,这群人还只能在小区架空层“游击式”练唱。如今,她们已能身着红白绣纹戏服,在社区的国庆、中秋晚会上惊艳亮相,用传统婺剧与红色主旋律合唱赢得满堂彩。这场蜕变,不仅是技艺的成长,更是身份的重塑:她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文化表达的主角。

对她们而言,这不仅是一场戏曲技艺的成长之旅,更是一次关于身份认同、精神归属与社区共治的文化觉醒。当下,这个由普通居民自发组建的富港社区婺剧社团,正以一种静水流深的方式,书写着基层文化自治的动人篇章。

草根之始: 当爱好撞上现实的墙

在全国许多城市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常陷入“有热情、无空间、难持续”的困境,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仍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尤其对中老年群体而言,缺乏专业指导、固定场地和组织机制的兴趣小组,往往只能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初级阶段。

“我从小就喜欢唱歌、看戏,以前家里穷、孩子多,上到小学就没读了。”富港社区婺剧社团社长吴彩香出生于1969年,性格外向开朗。她说话带着浓重的义乌口音,语气坦率真诚,“这几年家里孩子大了,又搬进了高层小区,每到晚上,小区住户中有跳广场舞的,有健步走的,我就找个角落开嗓唱婺剧。起初就三四个人一起,在架空层练过,也在路边唱过。路过的人喜欢听,就会停下脚步欣赏,不喜欢的就快步走过。”

可以说,富港社区婺剧社团的起点,正是这样一片“文化荒地”。这个社团的成员大多为家庭主妇,学历普遍不高,年纪普遍不轻,生活围绕柴米油盐展开。她们中,有年轻时靠种地为生的普通农民,有在工厂上过班的退休工人,也有帮子女带娃的奶奶、外婆。大家最大的共同点,是朴实外表下对婺剧那份近乎本能的热爱。

婺剧,作为浙江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已有数百年历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高亢激越的唱腔、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承载着浙中地区的民俗记忆与情感表达。然而,在现代都市生活中,这一古老艺术形式观众老龄化严重,传承断层明显。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群素人票友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她们不懂科班训练,却以最朴素的方式延续着文化血脉。她们不是在复刻传统,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激活传统。

破局之道:

社区赋能下的“向阳生长”

转机出现在2025年5月。“婺韵传情·富港有戏”社区孵化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由稠江街道富港社区党委牵头,整合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中心及小区公共空间资源,为婺剧社团提供每周固定的排练场所,并引入两名专业婺剧教师进行系统授课。

更重要的是,这场支持不仅仅是“给块地、请个人”那么简单,而是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社工引导—骨干主导—居民参与”三级运营机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富港社区党委副书记金欢欢是这个婺剧社团成长路上的关键推手。她不仅协调师资、争取经费,还力所能及地协助社团完成相关工作,推动其向规范化发展迈进。她坦言:“我们不做‘包办式’管理,而是做‘搭台者’,让居民自己‘唱主角’。”

于是,“周四夜学”制度应运而生——每周四晚7点至9点,成为雷打不动的集体学习时间。课程设计科学严谨:前45分钟练身段(台步、手势、眼神),后45分钟专攻唱腔(发声、咬字、节奏)。学员需打卡签到,骨干负责布置作业,微信群每日上传练习视频互评。

这种带有“半专业化”色彩的教学模式,迅速提升了团队整体水平。原本跑调的唱段变得字正腔圆,杂乱的动作逐渐整齐划一。更有意义的是,一种集体认同感悄然形成。

“以前各唱各的,现在我们是一个团队。”婺剧社团骨干之一何兰芳笑着说。这位曾经拿着话筒就紧张到手抖的“新手”,如今已能自信登台,甚至带动女儿加入后勤队伍,负责演出化妆与造型设计。“连我老公都说,‘你一唱婺剧腰都不疼了’,这个爱好比吃药管用多了。”

舞台之上:

一场属于普通人的绽放

今年的社区国庆中秋双节晚会,是富港社区婺剧社团的“成年礼”。

9月29日晚上,龙海家园小区内临时搭建的舞台灯光渐亮,当音乐响起,十一位身着红白绣纹传统戏服的阿姨缓步登场。她们演绎的是婺剧经典折子戏《辕门斩子》,唱腔刚柔并济,动作默契流畅。台下掌声、叫好声不断。

这场表演看似简单,实则经历无数个日夜的打磨。为了站位整齐,她们对着手机录像一帧帧校正动作;为了音准统一,反复录音比对;抽空相约串门排练,连饭都顾不上吃。“微信群每晚都发练习视频。”吴彩香笑道,“有时候半夜还有人发语音纠正发音。”

她们的身份,早已超越婺剧“爱好者”。她们是导演,是演员,是服装师,是音响师,更是彼此的精神支柱。新时代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要“好看”,更要“走心”。显然,她们做到了。

如果说技艺进步是表象,那么组织形态的蜕变才是婺剧社团真正的成长内核。如今,这支队伍已不再是松散的兴趣团体,而是组建了“婺动富港服务队”,自主承担课程策划、活动组织、对外联络等事务。她们不仅服务于自身演出需求,也开始反哺社区:为寿星老人献唱祝福,参与邻里节、文化节等公益活动。

与此同时,社团也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成员们提出殷切期盼:“每次表演化妆50元、租衣服50元,都是自掏腰包。能否在设备购置上给予支持”“希望有机会走出小区,参加街道、市级汇演”……

这些质朴的声音,直指基层文化扶持体系的核心痛点:如何让草根团体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如何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如何打通从社区走向更大舞台的通道?当然,实现上述愿望需要多方支持和努力。

月光洒落,练习室的灯仍未熄灭。吴彩香轻轻哼起一段《穆桂英挂帅》选段,其他人随即接唱,旋律在夜色中悠悠飘散。

这一幕,让人想起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大致意思为:只有当人们真正意识到自身文化的独特价值,并主动投身于其传承与发展时,文化才不会沦为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成为鲜活的生命。

短评

富港婺剧社团的实践证明,文化治理的理想境界,是激发居民内生动力,实现自治共治。

此举打破了“文化属于精英”的刻板印象,证明普通人同样可以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重塑了社区关系网络,通过共同爱好重建邻里信任与情感联结;探索出一条低成本、高参与度的文化传承路径,为非遗保护提供“社区样本”;展现了党建引领下社会治理的温度与智慧——不强加、不替代,而是赋能、陪伴、托举。

正可谓,“文化的真正生命力,不在殿堂,而在民间;不在展演,而在日常”。

在这个并不宽敞的临时教室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阿姨们唱婺剧的身影,更是一种可能性:当个体的热情遇上组织的支持,当传统的韵味融入现代的治理,文化便能在最平凡的土地上开出最美的花。

这群阿姨或许永远成不了“角儿”,但她们已然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她们的每一个台步、每一句唱词,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有戏的地方,就有光。

她们的故事尚未完结。前方,还有更多的舞台在等待。

而我们要做的,或许是少一些质疑,多一些掌声;少一点忽视,多一点看见。

因为在这个时代,每一个愿意为美而努力的人,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巧手镶金丝 邻里共绘“福田记忆”  省级示范性书房 雪峰之光阅读驿站启用  从“架空层”到“聚光灯” 一个社区婺剧社团的文化突围  “六义”寻宝 重阳有礼  孝子祠社区“翰墨润心,孝义传家”主题书画展开展  

义乌网

GMT+8, 2025-10-28 12: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