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土、撒种,和协村的晨光里满是忙碌。 眼下,是元胡播种的季节。东阳市马宅镇和协村的田间地头,农户们趁着晴好天气翻整土地、播撒元胡种子,为新一季的收成埋下希望。作为浙江道地药材“浙八味”之一,东阳元胡历经千年种植历史,如今在标准化种植、全链条服务的加持下,正成为当地农户增收共富的“金疙瘩”。 千年药香延续 “我们和协村种元胡那是有底子的,代代农民都靠这手艺谋生。我从小到大看着家里人种元胡,自己也种了一辈子。”正在播种的和协村东祥自然村72岁的农户张金苏奶奶,一边规整田埂边的稻草一边说道。 说起东阳元胡的历史,时间跨度长达千年。据清《东阳县志》(2004年《浙江省农业志》引述)记载,东阳早在唐朝末年就已种植元胡。元胡又名延胡索,兼具活血行气止痛功效,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药宝。 这份药香在当代持续焕新。2020年,东阳元胡成功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2023年10月,荣登浙江省第二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同年,马宅镇以“浙江东阳元胡—水稻轮作系统”成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覆盖东阳市南部3个乡镇16个行政村,总面积约47.4平方公里,依托柽溪江、木巨溪等水系及黄泥沙田土壤优势,形成水稻—元胡一年两熟、元胡—水稻—玉米一年三熟等生态种植模式。 作为东阳元胡的道地产区,马宅镇和协村属核心保护区域。这里不仅是东阳市首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元胡种植示范基地,还建成元胡展示馆,既普及中药材知识,也让千年农耕文化有了实体载体。 标准化种植护航 “以前种元胡是看天吃饭,收成后自己背到市场卖,价格没保障;现在有了标准化管理,元胡有了‘身份证’,药企都抢着要。”和协村村干部任瑞三说。 这一变化源于2023年和协村的产业升级。村里以合作社为依托,联合浙农集团、市供销社成立浙农中药科技(东阳)有限公司,设立元胡GAP核心示范区,推行“六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基地、统一供应种苗、统一管控农资、统一技术规程、统一采收加工、统一包装贮存。 更关键的是,当地搭建起“村党支部+专业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五位一体”共富模式。2023年11月,合作社首次给入股农户分红,每股1500元,总计发放15万元。和协村党支部书记沈德海介绍,3年来马宅元胡种植面积从不足200亩扩至2000余亩,全镇40%农户的收入依赖元胡。“以前农户种元胡是小打小闹补贴家用,现在成了规模化产业,去年村民何依荣种两亩元胡就赚了4万多元。” 此外,马宅镇搭建“智慧元胡”大数据云平台,实时监测田间环境,及时提示追肥、灌水、病虫害防治,实现全周期数据管理;“中药材GAP模式”的推行,也让东阳元胡在市场上树立起品质标杆,即便今年行情波动,每公斤价格仍比其他产区高5至10元。 一站式服务解忧 “往年梅雨季晒元胡,一场雨下来,药材就可能发霉,大半年工夫全白费;如今把元胡送到农事中心烘干,省心又放心。”种植户楼君明的话,道出了马宅元胡农事中心的“及时雨”作用。 据了解,该中心今年5月投用,每天能加工20吨元胡新果。智能烘干房覆盖清洗、蒸煮、吹冷、干燥、回潮全环节,彻底解决了天气对元胡加工的影响。面对今年元胡价格腰斩的困境,农事中心的“代储代销”服务成了农户“定心丸”。 中心设有恒温库,提供一年免费仓储,农户认领货架后,可通过微信小程序实时查看货品,中心还会定期养护防潮;东阳元胡药材产供贸一体化管控平台则通过大数据集纳,从仓储管理、生产基地到客户对象,在平台上一览无余、全程可溯。“目前已接入四川、甘肃、北京等省份的药企,农户线上就能直接对接采购商,拓宽销售渠道。”马宅元胡农事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前不久,农户吴国强委托农事服务中心销售2.4吨元胡到云南丰弘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种植有标准指导,收获以后有一站式清洗、烘干、仓储,现在又有代销代售,省时省事”。 更贴心的是,农事中心联合银行推出元胡种植户专属信用贷。农户可将元胡抵押存于仓储中心,由中心代管,还款后即可“解冻”自行处理。 “今年元胡价格遇冷,合作社承诺应收尽收,把库存压力转到我们这边,尽量不让农户亏本。”沈德海说。眼下,和协村的元胡播种仍在继续,不久后新一年的分红也将如约而至,村里将助力农户种好“金疙瘩”,让大家钱袋子更鼓,共富路走得更踏实。 |
GMT+8, 2025-10-28 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