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义乌新闻 查看内容

从“先富”到“共富”,义乌还有多远? ——“十大工程”记者蹲点系列报道之六

2025-3-7 08:42

摘要: 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先行探路,谋深谋实“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强产业、强人才、强抱团,为新时代“千万工程”创造更多义乌经验、义乌模式、义乌样板。 ——市委书记叶帮锐在全市干 ...



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先行探路,谋深谋实“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强产业、强人才、强抱团,为新时代“千万工程”创造更多义乌经验、义乌模式、义乌样板。

——市委书记叶帮锐在全市干部大会暨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推进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村过去都是老旧房、危房,有些人甚至连车都开不到家门口。”作为一名后宅街道“中心村”宅二村的居民,叶大伯坦言,这两年,宅二村地块通过“整村拆”改头换面,后宅街道的中心镇区也建起了一栋栋高楼。但类似的老旧农村,义乌各个镇街还有不少。

从“先富”到“共富”,义乌还有多远?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浙江省成为我国首个共同富裕示范区,而在新一轮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中勇担国之重托的义乌也理应勇当先锋。

前不久,全市“新春第一会”部署开展“再造新辉煌,我要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会议提出要重点实施共同富裕示范样板工程等“十大工程”,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先行探路,谋深谋实“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强产业、强人才、强抱团,为新时代“千万工程”创造更多义乌经验、义乌模式、义乌样板。

共同富裕之路该怎么走?破题之解,或许可以从义乌实际出发,探索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共同富裕好经验、好做法,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县域案例。

“强城”,探索“共富”新路径

走进位于福田街道江北下朱村的义乌市社交电商产业党群服务中心三楼,不少慕名而来的创业者正在聚精会神地聆听AI应用培训师讲解DeepSeek的使用与拓展,积极拥抱AI新时代。

3000多个电商品牌,6500余家市场主体,各类社交电商从业人员3万余人,月均快递量超5500万单,年产值300亿元……背靠着义乌市场的巨大优势,江北下朱实现了从传统村落到现代化网货集聚地的华丽转身。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它能够迅速捕捉到全球市场的脉动。改造一新的农房,则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展示和交易空间。

而在义乌,江北下朱的成功并非个例。多年来,义乌始终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以商贸业为抓手,推动全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均衡发展之路,居民收入不断增加。

如果说,市场是义乌这座城市的根基,那企业就是源源不断的核心动力。在专业市场巨大的先发优势下,“以贸促工、工贸联动”成为义乌发展方向。从单纯的商品集散地变为兼具制造与商品展示的商贸城市,义乌有了更强的根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市场主体也得到了迅速发育。2024年底,义乌市场经营主体突破115万户。义乌这座城市,到处都是商机。

但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义乌一些传统工业园区自身潜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逐渐显现。空间布局碎片化、设施配套不足、厂房利用效率低下……园区原有的功能定位和性质,早已不再适应所处地段的土地价值。改变,迫在眉睫。

2月7日,新年刚过,佛堂镇工业区块(二期)城市更新项目现场早已热火朝天。作为传统工业强镇、小城市培育试点的“老大哥”佛堂镇,以工业有机更新率先迈出产业拓展和迭代升级的发展脚步。

其他镇街紧随其后。围绕数字贸易、高新产业、传统产业三个“千亩百亿”产业集群建设,后宅街道推动直播电商落地,加快三大高新园区投用;锚定“义乌第一、全省十强”,赤岸镇推进印刷包装产业园二期、欣旺达二期等产业项目建设,培育汽车动力、新能源汽车等4个百亿产业链;城西街道依托跨境电商产业园,持续深化“直播+平台+跨境电商”三位一体发展,加快推动铁路口岸三期、“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项目建设……勇立潮头的义乌,正不断打造着新的增长极。

“强城”,还要激活“节点”。“隔壁李祖村好起来了,我们别提有多羡慕了。”稠岩村党委书记曹俊民说道。从原本的“模范生”到被李祖村“弯道超车”,稠岩村前两年陷入了发展低谷。如何破局,成为稠岩村“两委”心中大事。

“李祖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去年开始,李祖村正积极联合稠岩村等周边8个村落组成“大李祖”共富联盟,以党建联建、跨区组团方式探索片区化发展。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稠岩村综合服务中心项目、集装箱市集……以“千万工程”为牵引,依托“大李祖”片区谋划,稠岩村的共富项目迅速干了起来。

一同探索“共富”新路径的,还有大陈马畈、赤岸西海等和美乡村先行片区。“2025年,我们还将统筹政府、国企、村集体、民间资源等多方力量参与片区建设,加快推进李祖、马畈、西海3个和美乡村先行片区,积极推广李祖‘1+8’等共富带动模式,在全市范围内谋划打造10个‘1+N’重点组团片区。”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由城到镇再到乡村,义乌紧紧围绕“县城—中心镇—重点村”的发展体系,因地制宜创新乡村发展模式和运营机制,并以开展镇街“两两结对”、打造区域共富产业带、深入开展“百镇共建强基”行动等,进一步探索强镇带弱镇、多镇联合发展、异地结对发展等组团共建模式,破解义乌的“共富密码”,实现全域共同富裕。

“兴村”,因地制宜促发展

米白色的露天帐篷,色彩明艳的模型飞机、火车,绝佳的远山风景……踱步赤岸镇莱山里摄影基地,多个外景取景场地让人眼前一亮。初春刚至,帐篷中已有游客成群结队相约烧烤;天幕下,乐队歌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别样的色彩。

近年来,莱山村成立由村集体全资控股的浙江怀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盘活村里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充分利用闲置土地资源,打造莱山里摄影基地以吸引电商、网红、婚纱摄影等群体共谋发展。为提升运营水平,莱山村还引进专业运营团队,实现乡村文化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走出了独具莱山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莱山里摄影基地的成功运营,不仅为我们村集体每年增收40余万元,还带动了2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莱山村青年委员楼正强告诉记者,摄影基地还为周边村庄的饭店、农家乐、小商店等带来更多人流,促进了乡村产业的协同发展。

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没有支柱型产业……这些是大多数乡村面临的普遍问题,而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的任务就在农村。如何才能守住乡村的根与魂,让更多乡村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我们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有些老房子虽然已经破旧,但还是不好拆、不敢拆。村子没有太多发展空间,该怎么办?”说起村里曾经的发展难题,义亭镇缸窑村党支部书记陈跃俊忍不住挠了挠头。与缸窑村一样存在类似问题的,还有佛堂镇的倍磊村和田心村、赤岸镇尚阳村等一批传统古村落。这些历经千百年的村庄,如何才能再次兴旺起来?

村以缸聚、名因窑来。秉持“在保护中发展”理念,缸窑村通过村容整治、景观打造、功能布局、内涵建设等工作,在保护中寻求发展。同时,传承“窑、陶、酒、戏”四大主题文化,以制陶文化为核心打造研学基地、开展研学活动,将现代农业与古村文化结合。如今,缸窑村研学基地已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场地租金等收入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90万元。

“微改造、精提升”,是倍磊村的“治村法宝”。“近年来,我们采用修旧如旧的方法,对倍磊老街两边旧房实施修复,在增添老街韵味的同时将老街原原本本保留下来。”倍磊村党委书记陈加斌说,作为戚家军义乌兵策源地,近年来,倍磊村还通过打造义乌兵事迹陈列馆、开展“长街宴”等举措,进一步传承发扬义乌兵“侠义”精神,打响倍磊村文化品牌。

与缸窑村、倍磊村等不同的是,佛堂镇龙溪村则是义乌“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创新精神在乡村的最好诠释。早在2018年,一座飞架于半空的旅游玻璃天桥在龙溪村小六石自然村所有村民的众筹下“横空出世”,成为当时义乌乡村旅游最火的网红打卡点之一。

“我们村虽然发展得比较早,但这两年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成长的烦恼。”龙溪村党总支书记丁晓庆感慨,近年来,龙溪村也不断经受着义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强烈冲击。这也迫使他们不断改造提升村居环境、招引新的文旅产业项目。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此,义乌市还启动了“村村百万”计划,进一步深化“百团结百村”共建共富行动,科学谋划实施“市级统筹、镇街联建、村级自建”等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融合”,推倒城乡无形墙

“我们村到梅湖体育中心,至少要50分钟时间。”赤岸镇柏峰村的小杨,在江东街道某餐饮店工作。由于路途遥远,她每天的通勤时间长达两个多小时,这还没算上堵车的时间。“为了工作方便,很多年轻人都住在了外面,最多一个星期回去一次。不是我们不愿意在村里面住,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可喜的是,小杨面临的问题即将得到缓解。连日来,浙江省重点工程江赤公路三标六石大桥段,施工人员正加班加点建设。江赤公路通车后,将全面打通江东至赤岸的交通大动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义乌经过多年建设,已基本形成以G60沪昆高速、G1512甬金高速等构成的二环一纵主骨架,以佛堂大道、上佛路、香溪路等公路为主体,以县乡公路为补充的覆盖城乡所有区域的公路交通网络。

这一过程中,义乌充分发挥国企资本、人力资源、品牌运营优势,以商城集团、市场集团等八大国企与镇街结对打造了望道信仰、德胜古韵等10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辐射带动全市农村发展。“一条条美丽乡村精品线,有效破除了农村公路建设和产业发展资金来源单一、短缺的不足,引来了更多的资金活水。”市国资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但想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简单地把农村和城区的距离变短,更重要的是要推倒城与乡之间无形的墙。彩虹路修到家门口,文化礼堂定期开展文化活动,“家庭医生”守护老人健康,“驻村律师”提供法律服务……为了做好“融合”文章,义乌努力把推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作为重点,让农民就地过上更好的生活。

“村子建再好,没有年轻人愿意回来住还是没有用!”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村,让更多年轻人在广袤的乡村找到发展舞台,让懂经营、懂管理的人在乡村干事有平台、价值有回报,是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全新课题。只有城乡之间的人才实现了双向流动,才能真正激活农村的内生发展动力。怎么做?义乌一些做法或许值得借鉴。

近年来,义乌深化省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县培育试点建设,大力引育现代“新农人”、农创客,培训高素质农民。仅李祖村就有农创客260余名。“农创客给乡村带来了不一样的新风。在李祖村,城里有的,这里都有;城里没有的,这里也有!”村民方晓生笑着说道。

除了这些,实现共同富裕还体现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同富裕之路,究竟应该怎么走?目前还没有“标准答案”。何以义乌,唯有改革。“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就,关键要看行动、靠实干。”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道路上,义乌必将以改革之力,开辟出一条迈向共同富裕的“义乌之路”。

不良体态正悄悄损害你的健康  国际文化传播工作室在鸡鸣山社区成立  喜迎宾朋 共襄盛会  峰回涧曲路萦纡,万壑中藏一画图  平安建设为群众幸福“加码”  义亭镇开展“四大行动”构筑基层治理“平安堡垒”  

义乌网

GMT+8, 2025-5-6 01: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