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西九江都昌县坐火车到金华,再转乘轻轨直达浙大四院,这条路线,66岁的老刘去年每隔20天就要往返一趟。3月4日一早,老刘又准点来浙四检查、用药。“现在谁能看出来,我是一个肺癌晚期病人。”老刘哈哈一笑。 老刘是个“老烟枪”,吸烟史40年。2023年在当地医院查出肺鳞癌局部晚期。老刘女儿在义乌做电商,“她说义乌的医院医疗水平比我们老家要好些,就把我接过来看病”。 老刘先是接受放化疗,起初效果还不错。但免疫治疗2至3个周期后产生耐药性,化疗效果下降,肺部肿瘤仍在继续进展。因肿瘤位置临近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风险大,放化疗又产生副反应,出现放射性肺炎。 束手无策之际,去年3月,老刘女儿打听到浙大四院正针对这类病人开展临床研究,尤其看到该院“肺癌精准诊疗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科研成果获2023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消息,便带着父亲来浙四求医。 在肺癌治疗领域,浙大四院具备“硬核实力”。去年7月,全省唯一认定的省级肺癌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花落浙四,由该院党委书记王凯教授牵头。该实验室聚焦肺癌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填补了我省国际先进水平肺癌研究平台的空白。去年9月,浙四受邀赴美参加世界肺癌大会,分享了最新临床研究“脂质体mRNA IL-2联合免疫检测点抗体治疗晚期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的初步成果,备受全球肺癌专家的关注。 在刚公布的浙江省首批“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名单中,浙大四院有2个团队入选,其中一个就是由王凯教授领衔的“免疫耐受性肺鳞癌团队”,重点对肺癌免疫耐药机制等关键临床难题进行科技攻关。 “首期我们已筛选了39名符合条件的患者参与新药和治疗方案的临床试验,对受试者的用药剂量、病程、身体器官的相关功能都严密监测,确保用药安全。”老刘的主治医生孔铖英表示,这项研究联合用药最长的药物使用时间已超过一年,目前该治疗方案有效率达80%,显著优于现行的标准治疗方案的疗效。 院方表示,临床试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将为新药上市及临床应用提供严谨、高质量的科学依据。作为义乌首家通过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备案的医院,浙四依托浙大医学院、重点实验室等医疗科研资源,已开展多个临床试验项目。 近年来,随着省级医疗资源、高等院校、知名专家、科研机构纷纷落地义乌,医教研得以全方位、一体化协同发展,国际前沿的新药,新的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治疗方法等都有更多机会率先在义乌尝试。对浙中西区域的患者而言,尤其是癌症晚期等重症病人,有了更多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为生命带来更多新希望。 |
GMT+8, 2025-5-9 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