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叶帮锐在全市干部大会上提出“六义并举”之一的“忠义”,指的是义乌人忠肝义胆,忠心耿耿,行事仗义。 在义乌旧志上谈及义乌人物时,在忠义方面也给予充分肯定: “乌古志人物首列名臣。诚以建大策,决大疑,定大难,当大任,如宗忠简者尚已。他如吴襄毅(吴百朋)辈,皆勋业炳麟,光照青史”。 的确,在义乌的历史上,从来不乏忧国忧民、廉洁奉公的士大夫。无论处于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还是处于动荡分裂的局面下,他们都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国家的和平统一,为百姓的温饱幸福,殚精竭虑,勇毅前行,敢闯敢干,笃行奋进。 东汉后期的骆俊,是忠臣孝子的代表。他在年轻刚从政时,就因“孝廉”得到朝廷赏识,被汉灵帝派往陈国当国相。他精于治理,在位期间,国家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当时的百姓都为新生儿取“骆”姓,以示对他的尊敬、爱戴。后骆俊因不愿与分裂割据的袁术为伍,而被袁术暗害。 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黄溍,不论为官还是为人,都刚直不阿,忠正无私。在担任宁海县丞期间,他整顿盐政,除暴安良,政绩卓著。当时宁海的盐户不受管束,成为地方上的一股恶势力。当地官员大多受了贿赂,对其霸道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黄溍上任以后,大力整顿,重点治理这类盐户。有下属劝他还是明哲保身为好,别惹火烧身。可黄溍毫不畏惧,掷地有声地说:“官可不当,百姓的事非管不可。”在他的严厉打击下,盐户的恶行得以制止,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明代刑部尚书吴百朋因屡屡上书,触及一些明廷重臣的利益,从而引起他们的不满,“遂挟私报复”。明万历元年,吴百朋因谗言被罢官回籍。 当然,因忠心为国而光照史册的最典型人物当数宗泽。北宋末年,金灭辽,以宋背盟为借口,大举南下。面对金人入侵,宋徽宗传位其子,逃往南方,钦宗继位。靖康元年(1126)初,经御史大夫陈过庭推荐,朝廷召宗泽进京出任台谏。得知喜讯,对于一心精忠为国却报国无门的宗泽大喜过望,欣然赋诗: 忧国心如奔马,勤王笔有奇兵。 一旦立诛祸乱,千载坐视太平。 黄屋肇新巍巍,四方豪杰云来。 片言之误天也,一见而决时哉。 接到诏书后,宗泽不顾68岁的高龄,日夜兼程赶赴京城。一路上,宗泽“夜据征鞍不交睫,举头弹指睡希夷”。一到开封即兴冲冲向钦宗“奏对三策”,力主抗金,反对议和。可惜宗泽一腔报国热情就像重拳打在棉花上,毫无效果。 不久,宗泽被派前往作战前沿的磁州任知府。他毅然决然北上赴任,指挥磁州城保卫战,粉碎了金兵的攻势。十一月,金兵分东西两路围攻宋都开封。十二月,朝廷传檄,令各地勤王师赴大名府。靖康二年(1127)正月,宗泽率军进京勤王,与金军连战13场,屡战屡胜。二月,他接连攻克南华、卫南、韦城,但由于兵力不足,未能解开封之围。不久,开封沦陷,金人俘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北宋王朝灭亡后,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帝位,建立南宋朝廷,改年号建炎。 宗泽时刻不忘国土沦丧、二帝被俘的家国之耻。建炎元年(1127)七月至建炎二年五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接连上了24封《乞回銮疏》,力劝高宗还京,北伐抗金,进兵渡河,收复北方失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乞回銮二十四疏”。由于朝廷腐败无能,宗泽上疏均为奸佞所阻,因而郁愤成疾,疽发于背。建炎二年七月十二日,宗泽在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北伐,连呼三声“渡河”,含恨而殁。去世时,无一语言及家事。一片忠心,感人肺腑。 至于其他忠勇例子,也是俯拾即是:毛炳,为官公正廉明,不肯依附权势,敢于上书历数奸相史弥远之罪,可直谏犯颜,反遭斥责,因而绝意仕途,请求辞官归里,卒于途中;喻侃,义乌著名文人喻良弼之侄,进士出身,为官清廉勤政,然仕途坎坷,“头顶法理三尺剑,为民做主莫糊涂”。喻侃执法如山,不偏不倚,“喻青天”的名声不胫而走。 这些优秀人才中的代表,要么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忠诚报国;要么为官清正,廉洁自爱;要么奉公执法,不徇私情,均体现了义乌人的忠义精神。 由此可见,义乌人刚正、勇为、耿直精神一如既往,诚如《义乌市志》所说:义乌人“仗义、诚实早成秉性。遇事,以理服人,不畏权威,不怕威慑;待人,诚实守信,说一不二,一根肠子通到底;为友,仗义气,可以两肋插刀、赴汤蹈火”。 忠义精神,自古以来便是人类社会所崇尚的优良品质,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忠义精神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道德标准,更是一种职业水准的衡量。 忠义精神,在当下社会依然意义深远。就个人品德修养而言,忠义精神强调忠诚与信义,这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它促使我们在面对利益和诱惑时,能够坚守原则,不失信于人,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就社会和谐稳定而言,忠义精神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它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公和困难时,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忠义精神还强调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这有助于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忠义精神。弘扬忠义精神,不仅是为了慎终追远,更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仰望一种向上的力量。今天,虽然战争硝烟渐行渐远,但忠义精神仍能穿越时空,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激励我们前行。 |
GMT+8, 2025-4-25 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