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破59亿”背后的创新密钥 ——“活力义乌 热力市场”半年经济观察之三

2025-7-7 10:58

摘要: 7月4日,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今年1至6月义乌技术合同成交额已突破59亿元,同比增长26.4%,总量在全金华排名第一。 这一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它是我市以超常规的速度和力度狠抓科技创新的成果,也从侧面反映出,我 ...

7月4日,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今年1至6月义乌技术合同成交额已突破59亿元,同比增长26.4%,总量在全金华排名第一。

这一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它是我市以超常规的速度和力度狠抓科技创新的成果,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市整体科技创新实力正在稳步提升。

看企业

创新舞台的“C位”担当

节节攀高的数据背后,科技创新的热潮功不可没。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恰似相互呼应的协奏曲。科技创新积极探寻应用的方向,而产业创新明确需求后精准发力。只有两者深度融合、“双向奔赴”,才能真正打通从“书架”上的科研成果到“货架”上的市场产品的转化之路。

企业对技术前沿的嗅觉最为敏锐,应对市场变化的危机意识也最为强烈,它们天然就是创新创造的主力军。如今,全社会对科技创新愈发重视,尤其是大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这正是技术交易额快速提升的重要原因。

以浙江箭环电气有限公司为例,这是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为各类起重设备提供智能节能的成套电气控制系统以及机械控制系统解决方案。企业负责人深知没有核心技术就难以占据市场份额,不搞科技创新就会被市场淘汰。当面临塔机智能化转型的难题时,市科技局在调研走访中了解到该企业与高校合作、联合开发相关技术的需求,迅速行动起来,结合企业具体需求,牵线搭桥对接了西安交通大学义乌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

经过深入洽谈,西安交通大学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出具了详细的开发任务书。对于箭环电气来说,与高校的合作宛如拥有了“智慧大脑”。在市科技局的积极推动下,双方签订了技术开发协议,合作研发5G塔机控制系统。预计项目完成后,将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直接经济效益超1200万元,还可申请专利,有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升市场占有率。

箭环电气只是众多重视科技创新、积极参与技术交易企业的其中一个代表。

近年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义乌以全新的“解题”思路脱颖而出。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企业站上创新舞台的“C位”,用科技创新这把“钥匙”开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门”。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科技局的统计数据显示,1至5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25.98亿元,同比增长8.79%,占营收比重4.88%,总量、占比居金华“双第一”。

看高校

成果转化的活力源泉

在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的“智能纺织材料与健康功能应用联合实验室”,青年研究员李阳正与团队一起开展功能原料研发与表面整理工艺研究。

此前,李阳团队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发出先进防晒整理助剂及配套工艺,已成功量产多款高性能防晒面料。此举帮助企业提升了产品品牌形象与市场竞争力,得到市场积极反馈。

李阳介绍,他们团队走访了义乌多条重点产业链,对产业共性痛点开展调研。目前,他所在的研究院还与光电、纺织、化妆品等领域的浙江企业签订研发合作项目10余项,并与义乌多家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开展从研发、验证到工程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全产业链合作,探寻本土企业产品技术的创新及前瞻性布局道路,助力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推进平台建设,加强与高校合作,畅通科技转化渠道,是技术交易的另一大推动力。”市科技局科技人才与合作科科长王丽琴说。

事实上,在全链条创新路径中,类似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这样的高能级科研平台加入,为义乌产业带来了更多创新发展可能。平台重点聚焦“1—10”功能定位,一端承接以高校为主的“0—1”前沿原始创新,另一端链接义乌产业发展需求“10—100”,致力于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实现创新研发供给侧与转化应用需求侧的贯通衔接。


近年来,我市引进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等高等院校,共建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等高能级科研平台,积极投入义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同时,还依托在义建立的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7家技术转移中心,深度挖掘与我市产业相匹配的科研成果。

这些高校和科研平台的参与,让很多技术成果在研发阶段就紧密面向经济主战场,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升级。在义乌成交的技术合同中,不难看到,来自传统产业的占比较大,光电等新兴领域则增长较快,且众多技术合同涉及大量专利、高精尖技术等,属于“知识产权密集型”,这充分体现了技术合同自身“含金量”的提升。

看服务

三单联动畅通转化通道

“企业的重视是技术交易攀升的基石,高校的参与是催化剂,不断优化的创新环境则是外在驱动因素。”王丽琴如是说。

近年来,市科技局着力优化服务,精心构建了“需求—供给—服务”三单联动体系。通过“访企问需+线上服务”双渠道,深入了解企业发展难题,成功打通校企合作通道,推动科技成果供给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不妨看几个例子——

在国际商贸城四区主营水杯的孙更强,深知产品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性。走进他的店铺,色彩斑斓、造型独特的水杯令人眼前一亮,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形成鲜明对比。此前,借助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技进市场”活动,他与多所高校展开合作,对水杯的外观和功能进行了全面设计与优化。近期,他与南京工业大学博士团队合作开发的冰激凌造型水杯,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月销量高达5万个。

同样,在国际商贸城二区销售电蚊拍产品的市场经营户虞智轩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其产品由自家的力天电器有限公司生产,在市科技局的牵线搭桥下,企业与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持续的技术升级,产品在功能与外观上实现了双重突破。

这些案例充分证明,在三单联动体系的推动下,良好的创新环境正有力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从数据来看,今年1至6月,市科技局累计走访企业56家,挖掘企业技术需求89项;成功举办“义企科”“科技进市场”等品牌活动14场,覆盖47个行业商会;邀请专家来义交流指导18人次,促成校企合作16项。

突破59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的背后,是企业、高校和服务形成的创新合力。企业的主体作用、高校的智力支持和服务的保障推动,共同构成了创新的“密钥”。

“红扳手”夏日送清凉 汽修服务护航出行  “一站式”打通城乡供销互助路径  上溪与稠城携手共创党建联建新模式  竹板一打声声响 消防安全听我讲 义乌消防有支“快板宣传队”  兴业社区举办财商体验营活动  我市第八届幼少儿舞蹈比赛落幕  

义乌网

GMT+8, 2025-7-7 17:3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