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落水,我们能直接跳下去救吗?”“不能!要大声呼救,找大人帮忙!”7月15日上午,29名青少年参加义乌市民间紧急救援协会(以下简称“救援协会”)今年暑期首堂防溺水生命课,专业救援力量为孩子们撑起生命保护伞。 活动从救援装备的“真容亮相”开始。教官们通过实物展示,逐件详解功能与使用要点。孩子们凝神细听,小手不时举起抢答,在互动中理解了装备守护安全的深意。“救生衣的系带必须勒紧,卡扣牢牢扣住,落水时才能发挥浮力的关键作用。”教官的叮嘱直白而有力。在知识宣讲环节,图文并茂的手册和海报,向孩子们警示要远离危险水域。 现场演示成为智慧救援的实战课堂。救援协会总教官吴志坚与团队协作,一边剖析溺水危害与野外水域风险点,一边生动演示错误行为与科学自救互救方法。“不盲目下水、不手拉手施救”的原则被反复强调。孩子们跃跃欲试,拿起漂浮物用力投向水中“求救”的教官,稚嫩而笃定的呼喊在湖畔回荡:“别怕,我们来救你了!” 急救垫上,人体模型静静躺着模拟心跳骤停,教官双膝跪地:“手掌交叉,垂直下压!”五年级的小雨被邀上台,小手按在模型胸口,教官轻托她的手腕调整角度:“每分钟要压100至120次,像这样!”汗水顺着孩子额头滑落,急救技能从抽象知识化作肌肉记忆。 支撑这堂生命课的,是救援协会精心锻造的“装备+基地+团队”立体教育体系。“学生可在水域训练基地实景体验错误救援的致命后果,再通过教练贴身传授‘岸上递物救援’‘仰漂自救’等核心技能。”吴志坚说,这一创新模式,让抽象的安全知识化为孩子们真正可用的护身本领。 深耕防溺水多年,数字见证坚守:自2016年起,救援协会年均开展20余场现场教育,惠及超1200人;网络直播年均1至2场,单场观看逾6万人次。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协会组建的专业防溺水教官队伍——26名队员均通过水域救援、应急救援等专业技能认定,且半数以上是冲锋在前的共产党员。他们中有教师、商人,也有上班族,烈日下都统一化身为“安全守护者”。今年6月,位于清波湖的训练基地还获评金华市政协“民情一点通”防溺水公益培训实践基地。 今年暑假期间,救援协会还将密集铺开20场防溺水宣传,为孩子们织就更密的安全防护网。 |
GMT+8, 2025-7-19 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