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这些用过的纸巾、塑料袋不能和西瓜皮、剩菜混装到一个垃圾袋里,要分开装,然后投到不同垃圾桶内。”近日,在廿三里街道某居民小区,执法队员边耐心解释,边蹲下身重新进行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关系千家万户,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牵着民生、连着文明。近段时间,廿三里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集中力量,组织开展了一场覆盖商圈、小区的垃圾分类专项宣传行动,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升源头分类质效。执法队员化身“分类导师”,通过面对面讲解和手把手示范,力促生活垃圾分得对、投得准。据不完全统计,此次专项行动累计发放宣传手册300余份,现场解答疑问200余人次。 在辖区各主要商圈,执法队员以“四类垃圾分类标准”为核心知识框架,就日常分类的实用方法、操作中的关键要点等对商户进行详细讲解,并同步开展普法,明确分类责任。这种“普法+服务”的模式,有效消除了商户在分类实践中的知识盲区与操作困惑,让纸面上的标准转化为门店日常的自觉行动。 针对居民集中投放垃圾的傍晚“黄金时段”,执法队员主动转换角色,值守在小区生活垃圾分类站点旁。“绿色垃圾桶装易腐垃圾,灰色桶装其他垃圾,蓝色桶装可回收物,红色桶装有害垃圾。”除了给过往居民递上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外,他们还主动化身“桶边指导员”,对于易混淆的垃圾种类现场答疑解惑,及时纠正错误投放行为。这种在现场的即时指导,显著提升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深度与准确投放的操作能力。 作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一线指导员”,各个投放站点工作人员的垃圾分类知识储备和实践也很重要。为此,执法队员专门针对站点督导员、保洁人员等群体组织开展垃圾分类专业知识强化培训,使其成为小区源头分类更可靠的支撑力量。 |
GMT+8, 2025-7-19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