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小商品市场顺应业态演变、采购方式升级,贸易模式迭代,从最初的“马路市场”到如今的商场式市场,历经六易其址、十三次扩建、六代跃迁,始终勇立市场潮头,引领全国风向。 如今,义乌全球数贸中心开业运行,这是义乌顺应数字贸易浪潮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一体推进“人、货、场、链”全要素升级,构建以AI技术为赋能工具、以数字贸易为支撑的全新未来市场,再次为全国小商品贸易发展探索出全新路径,续写世界小商品之都的无限精彩。 第一代市场:湖清门市场(1982年) 1982年9月,义乌县委、县政府尊重群众发展小商品贸易的要求,正式开放稠城镇小百货市场,投资额9000元,选址湖清门,建设了露天的简陋市场,共有705个摊位,经营商品有2200多种,经营范围涉及小百货、小五金、小针织、小塑料、小玩具、服装等,由工商所进行管理。1984年摊位发展到1887个,商品流通范围也逐渐跨出本县,向周边县市辐射。 第二代市场:新马路义乌小商品市场(1984年) 1984年底,义乌县委、县政府确立“兴商建县”发展战略,把市场摆在义乌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政府总投资57万元,将稠城镇小百货市场易址新马路,改名为“义乌小商品市场”,并设立了工商、税务、银行、公安、餐饮等机构和服务设施。市场占地约1.3万平方米,固定摊位1800余个;1985年,摊位数增长到2874个。第二代小商品市场实现了由“马路市场”向“以场为市”的转变,商品流通范围已经向外省市辐射。 第三代市场:城中路义乌小商品市场(1986年) 1986年9月,义乌县委、县政府将新马路市场易址扩建至城中路义乌小商品市场。该市场占地4.4万平方米,投资440万元,设固定摊位近4100个,临时摊位1000多个,可容纳3万人在场内交易。1988年,义乌“撤县建市”后更加重视培育市场,其后进行多次扩建。截至1990年,市场占地面积达7.7万平方米,摊位超10000个,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1991年,市场成交额首次突破10亿元。 第三代小商品市场辐射扩大至全国各个地区,尤其在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产生较大影响。 第四代市场:中国小商品城(1992年) 1992年2月至1995年11月,义乌建设了第四代小商品市场——篁园市场和宾王市场,占地面积达40余万平方米,成为当时全国最大、档次最高的室内批发市场。 (一)篁园市场 1992年,政府投资1.05亿元,易址扩建首个大型室内市场——篁园小商品市场,一期占地6万平方米,摊位7100多个,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把义乌小商品市场命名为“中国小商品城”。1994年,篁园市场完成扩建,市场总规模达12.8万平方米,摊位14100多个,从业人员3万余人。 (二)宾王市场 1995年11月,宾王市场建成开业,投资4.2亿元,占地28万平方米,共设600间门店和8900个摊位,从业人员2万余人,主营副食品和服装两大类。 这一时期的市场功能进一步健全,从单一的贸易转化为贸易与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市场辐射能力不断增强,陆续有外企、外商入驻义乌建立采购点;市场主体也逐渐多元化,市场规模优势和辐射能力超越国内其他市场,逐渐形成“买全国,卖全国”的格局。 第五代市场:国际商贸城(2002年) 2002年,义乌市委、市政府紧抓市场发展国际化新趋势,提出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目标,着力建设第五代小商品专业市场:国际商贸城。2002年至2008年,国际商贸城一区市场、二区市场、三区市场、四区市场相继建成投用。此时,义乌市场已经演变为现代化商场式市场,摊位面积形成标准化的9—14平方米,满足了商户“展示+贸易”的需求。2011年至2013年,国际商贸城五区市场、新篁园市场、国际生产资料市场相继建成投用。 第六代市场:全球数贸中心(2025年) 义乌全球数贸中心项目于2022年启动,建筑面积超125万平方米。项目围绕新贸易、新市场、新地标三条主线,全面推进“人、货、场、链”四个核心要素升级,布局市场、商务写字楼、商业街区、公寓和数贸港五大功能板块,建设以数字贸易为核心、引领全球小商品贸易新风尚的新一代市场综合体,打造数字化、国际化、现代化、低碳化的全球贸易标杆地。 |
GMT+8, 2025-10-15 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