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驻义某部的基地,空气中飘散着刚出炉的东河肉饼的香气,王仙芳正和志愿者们围着灶台忙碌,熟练地揉面、摊饼,为战士们送上热气腾腾的家乡味。从19岁初遇军营时的青涩姑娘,到如今牵头组织各类拥军活动的带头人,30年来,王仙芳的拥军路,是用无数个东河肉饼、饺子和汤圆铺就的温情路,更是将“民拥军”的个人情怀,变成了一群人共同坚守的集体行动。
军营旁滋生的“拥军情” “我和部队的缘分,打小就扎下了根。”王仙芳的拥军情结,始于老家稠江街道古母塘村旁的那座军营。小时候路过营区,远远地看到身着橄榄绿的战士们训练、值勤,那份挺拔与坚毅,在她心里悄悄种下了敬仰的种子。直到后来担任古母塘村团支部书记,这份藏在心底的亲近感,终于有了落地的机会。她开始琢磨,要用实际行动拉近军民距离,让“军爱民、民拥军”的情谊更实在。 “那时候我就想,办场军民联欢,能让乡亲们和战士们多些交流。”为此,当时的她积极奔走联络,邀请附近部队战士参与官塘乡的春节联欢晚会。当军人们迈着铿锵的步伐登台,嘹亮的军歌随之响起时,那份震撼与荣光触动了每一位乡亲,更让王仙芳感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是1992年入党的,作为党员就要带领大家做好事,要有奉献的精神。”这份初心,成了她30年拥军路上不竭的动力源泉。 而这份情谊也并非单向的奔赴。王仙芳回忆,小时候家里务农,每到割稻谷的季节,战士们总会主动来帮忙,金黄稻田里军民共劳的身影,成了她最珍贵的记忆;而家里碾米剩下的米糠,战士们也会乐呵呵地拿去喂猪。一来一往间,质朴的军民鱼水情在古塘边流淌,让王仙芳深切体会到“军民一家亲”的温暖,也坚定了她走上拥军道路的决心。 美食与文艺里的“拥军密码” 如果说初心是火种,王仙芳便用一双巧手,将拥军之情烹煮成抚慰人心的味道,剪裁成别致动人的画卷。她的拥军之路上,有两大“法宝”:美食拥军与文艺拥军。 战士们总是亲切地叫她“姐”,这份亲昵,源于她一次次带着家乡味道走进军营。义乌的各色美食都是王仙芳响当当的“拥军招牌”。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她早早牵头筹备,联合志愿者们带着月饼、蛋糕等美食,还特意请来会做金华汤圆的能手,一同走进部队厨房。操作台前,军民围坐在一起,有的剁肉、有的切豆腐干,把猪肉的鲜香、萝卜丝的爽脆共同裹进面团,捏出一个个带着家乡印记的“小葫芦”汤圆。待晶莹软糯的汤圆在锅里翻滚熟透,战士们咬下第一口,熟悉的咸鲜在口中散开,纷纷感慨:“这口味道,和家里妈妈做的一模一样,就是家的感觉!” 拥军不仅是满足胃,更要温暖心。王仙芳还积极引入文化力量,将文艺墨宝送到军营。她和77岁的许美芝大娘,带着红纸和剪刀走进军营,手把手教战士们剪出“八一”、五角星等图案。正是这些寻常的家乡味与承载心意的文艺作品,传递着比语言更深沉的敬意与关怀,也让她的拥军情怀感染了更多人主动加入她的队伍。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拥军接力 30年拥军路,王仙芳从不是“单打独斗”。“以前我一个人跑,最多帮到附近几个营区;现在有了伙伴,能做的事多太多了。”看着越来越多志愿者加入拥军队伍,从“我”变成“我们”,是她最有成就感的事。 最初,她找会做东河肉饼的同学帮忙。后来,越来越多人被她的坚持和热情所感染:街道的妇联主席凌晨四点起来帮她揉面做包子;退伍老兵主动报名,每次活动都冲在前面搬物资;还有牙医朋友带着设备来给战士们免费做口腔检查……“大家都特别真诚,只要说‘为战士们做事’,大家都愿意搭把手。”王仙芳说,现在每次组织活动,在群里一喊,很快就能凑齐一支队伍,有人捐物资,有人出力气,热闹得像一家人。 与此同时,王仙芳在拥军道路上也有着自己的坚持:“拥军不是‘走过场’,得挑真心愿意奉献的人。”每次活动前,她严格筛选志愿者,挑选用心拥军、品德高尚的伙伴,不辜负战士们的信任。如今,51岁的王仙芳还在规划着更远的拥军路:她想把队伍规范化,鼓励更多优秀志愿者加入进来;她还想把拥军范围从廿三里扩展到江东、苏溪、大陈,让更多战士感受到义乌人民的深情厚谊。 |
GMT+8, 2025-10-13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