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活动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旨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促进对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正确理性认知,减轻社会歧视和防止“污名化”。 “每个人都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面对负面情绪应当积极正视,寻求专业帮助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市中心医院首席专家、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方向明如是说。 当心理压力不断累积,负面情绪难以排解,心理健康状况持续下滑时,如何应对? 作为精神卫生领域的专家,方向明感觉到,近年来,愿意主动走进精神科接受专业帮助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这是一个积极健康的信号,寻求专业帮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面对心理困扰时的正向选择。它不再是讳莫如深的禁忌,而是自我关爱、勇敢面对挑战的重要一步。 看心理医生并不“羞耻” 一方面,愿意主动走进精神科的人在增多,另一方面,仍有一部分患者迟迟不肯就医,任由疾病愈发严重,甚至在出现自残等极端行为才来就诊。 方向明表示,任何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会遇上一些问题而产生负面情绪状态。对于大部分负面情绪来说,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例如写日记、旅游散心、向家人朋友倾诉、冥想放松等)进行缓解,从而回归良好状态;但自我调控难免有局限性——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一听到“精神科”,有些人就产生了强大的抗拒心理。方向明指出,一些病人往往已经在医院很多科室接受过全面、反复的检查,却仍然不愿意面对精神科;也有许多青少年患者的家长,认为孩子“装病”“故意对抗父母”“他就是爱小题大做”。他解释,其中较为普遍和重要的一点就是病耻感和社会歧视,“人们习惯性将精神科与‘疯子’联系在一起,也会担心别人知道自己有精神疾病后主动疏远而拒绝就诊。” 实际上,精神科的诊疗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严重的精神疾病,还包括焦虑、抑郁、失眠、强迫症等常见的心理问题。在市中心医院精神科,常态化开设心理咨询特需门诊、失眠门诊、抑郁症专科门诊,不仅为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同样可以为被心理问题困扰的人们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支持。近年来,精神科的医生们也不断走进社区、农村、学校,科普心理健康问题,在这过程中,大众对于精神科、心理咨询、焦虑抑郁等专业名词的了解正不断提升。 请正视关注情绪状态 如果有以下信号,可能是心理健康问题亮起警示灯,提醒我们需要及时关注情绪状态,并寻求专业的评估与治疗: 1.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事件 学习压力、考试焦虑、晋升压力、婚姻危机……可能导致消极负面的情绪,这些状态并没有达到疾病的严重程度,但难以独自调整和排解。这时,可尝试心理咨询,在专业的引导下得到情绪释放,捋清问题和目标。 2.行为的改变 例如,睡眠障碍(长期失眠、早醒、过度嗜睡)、食欲变化(突然暴饮暴食或食欲不振)、社交退缩(不愿意与人交往,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极度不适和焦虑)、生活习惯的巨变(感兴趣的事情突然失去兴趣)、强迫行为与思维、自杀意念与行为(有自杀的想法或制定了自杀计划甚至尝试过自杀行为)等。 3.认知功能的下降 例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或过度活跃、幻觉与妄想等。 方向明强调,无论出现哪种症状,持续两周以上且难以自我调节,并且对你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或人际关系产生了显著的不良影响,应该及时前往精神科就诊。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有助于防止病情恶化,提高生活质量。 |
GMT+8, 2025-10-13 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