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麦记煲仔饭: 20年“笨功夫”坚守时光小店

2025-10-11 09:22

摘要: 清晨6点,宾王拉链街还浸在朦胧的晨雾里,老小区楼下的“麦记煲仔饭”已亮起暖黄的灯。店主吴卫忠坐在老式灶台边,将前一晚泡好的米舀进砂锅里,妻子鲍小艳则在一旁,把新鲜采购的腊肠切成薄片,油润的肉香混着米香 ...


清晨6点,宾王拉链街还浸在朦胧的晨雾里,老小区楼下的“麦记煲仔饭”已亮起暖黄的灯。店主吴卫忠坐在老式灶台边,将前一晚泡好的米舀进砂锅里,妻子鲍小艳则在一旁,把新鲜采购的腊肠切成薄片,油润的肉香混着米香,悄悄漫出店门,钻进巷子里。

这家没有炫目招牌的小店,用20年不变的味道,在义乌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里,守护着一代人的“老味道”。它藏在巷尾老小区的楼下,店内木质桌椅带着和小区一样的年代感,却成了无数人“从小吃到大”的记忆符号——有人为了尝一口,连着两天跑空才摸清“只在工作日营业”的规律;有人从浦江、萧山等地专程驱车赶来,说“就馋这口锅巴”;还有人在社交平台刷到后,带着“想找童年味道”的期待寻味而至。

从“日卖十份”到“老客追着跑”

“刚开始在宾王路电脑城的对面开店,一天最多卖十份,心里打鼓得很。”吴卫忠擦了擦手上的米渍,回忆起2005年的创业起点。那时的他跟着妻子鲍小艳的表哥,学了些煲仔饭的基础手艺,租下十几平方米的小铺面,支起一口灶台,把“麦记”的招牌立了起来。

但最初的日子格外艰难。夏天老式灶台旁温度超过40℃,吴卫忠待久了,汗衫能拧出水,也没什么人来光顾,“好几次想关门,是一个陌生客人给了我撑下去的底气”。他记得,有个客人每天雷打不动来吃一份腊味煲仔饭,从不挑剔米饭软硬、配菜多少。后来才知道,对方是附近写字楼的老板,他的一句“就觉得你家的煲仔饭有家的味道”,让吴卫忠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2008年,小店搬到了如今的宾王拉链街,靠着附近宾王市场的人流和老客们的口口相传,生意渐渐有了起色。最忙的时候,鲍小艳在前面招呼客人,吴卫忠一个人在后厨同时照看五六个砂锅。从清晨6点泡米、切菜,到傍晚7点收摊,夫妻俩一天站满至少5个小时。“那时候还没有外卖软件,我们雇了四五个人跑腿,最远送到财富大厦等地。”鲍小艳补充说,“小伙子们骑着车,车筐里摞满砂锅,穿梭在街巷里,送完还要把空碗收回来,一天要跑几十趟,现在想想都觉得累。”

如今,小店虽不用再自己送外卖,但老客的“黏性”丝毫未减。住在隔壁小区的陈女士,每次来都要“米饭软一点”;做建材生意的陈大哥,总在下午1点左右来,“赶在午休关门前吃一碗”;还有个在浦江上班的小伙子,每周五下班都驱车来吃一份牛肉煲仔饭,“就好这口,再远都值得”。这些老食客,见证了麦记煲仔饭的变迁。

20年不变的老味道

“要吃锅巴脆一点的,提前说,我多烤两分钟!”后厨里,吴卫忠掀开一口滋滋冒香的砂锅,用筷子轻轻一挑,底部金黄的锅巴便发出“嘎吱”脆响,这是麦记煲仔饭的“灵魂”,也是老食客们最熟悉的“暗号”。不同于许多用机器批量制作的煲仔饭,吴卫忠守着老式炭火灶台,20年来没变过。这些年,常有人劝他换成机器制作,“省力还能多做几份”,他却总摇头,“机器是方便,但没有炭火烘出来的‘锅气’,也做不出锅巴的焦香。”

而这份20年不变的味道,就藏在“每一步都不省事”的较真里。“米是前一晚就泡上的,要浸够六七个小时,这样煮出来才软糯带劲,还不会夹生。”吴卫忠边说边将泡得饱满的米舀进瓷盆;食材都是当天新鲜采购,鲍小艳总要在菜市场里多转几圈,说“挑最新鲜的菜,配米饭才香”。配菜每天随机换,黄豆、玉米粒、南瓜是常客,“硬的菜不能放,烤出来会老,要选容易入味又保持口感的。”鲍小艳说道。在众多口味里,梅干菜煲仔饭是店里最受欢迎的口味,梅干菜搭配上腊肠经炭火慢烤后吸满油脂,咸香回甘,不少老客来店,便是一句熟悉的“来份梅干菜的,锅巴脆点”。

从食材到调味,麦记的“笨功夫”都藏在细节里。每份煲仔饭上都会卧着半个流油的咸鸭蛋,桌上那罐“灵魂拌饭酱”更是吴卫忠每天提前用肉末炒制的,香而不咸,“我们调味简单,就想让大家吃食材的本味,酱是提鲜的,不能抢了饭香”。老食客们也早就摸出了“标配吃法”:上桌后先把咸鸭蛋捣碎,让蛋黄的油脂慢慢渗进米饭,再舀一勺拌饭酱拌匀,最后挖一块裹着油脂的锅巴送进嘴里。这一口融合了咸香与焦脆的滋味,成了食客们次次回头的理由,也让麦记的老味道在岁月里愈发鲜明。

老味道与义乌的烟火相伴

在麦记煲仔饭的角落里,放着一个旧本子,上面记着几年前的外卖地址。“你看,这上面好多地方现在已经拆了,变成高楼了。”吴卫忠指着本子上那些熟悉的地址,眼神里满是感慨。20年过去,义乌从“小商品集散中心”变成买卖全球的“世界小商品之都”,宾王拉链街也变了模样,周边的店铺换了一茬又一茬,麦记煲仔饭却依旧是老样子,用熟悉的味道串联起城市的变迁。

来店里吃饭的客人也有了些许变化。早年是背着大包小包的市场商户,赶着开市前囫囵吞一碗腊味煲仔饭;后来多了西装革履的上班族,掐着午休时间来续上一口“热乎”;如今连外国客人,也会指着菜单比画着“我要一份素味煲仔饭”。鲍小艳还记得,之前有位印度客人在义乌成家后,每周都会带着妻儿来吃上一碗梅干菜煲仔饭。这些不同口音、不同模样的食客,围着小小的砂锅坐下,倒让麦记成了义乌“小而美”的缩影——包容着四方口味,也沉淀着市井温情。

对吴卫忠来说,这碗煲仔饭早不是谋生的工具,更像是牵着他与日子的“绳”。年轻时总觉得“多煮一份饭,就多挣一份生计”,如今50多岁了,他才发现自己舍不得的,是清晨6点洗米时的水声,是炭火舔舐砂锅的暖意,也是老客进门就喊“照旧来份梅干菜煲仔饭”的熟稔。偶尔腰酸背痛时,他也会跟妻子鲍小艳念叨“要不歇了吧”,可转头看到旧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地址,想起义乌人常说的“肯吃苦、能坚持”,又忍不住把泡好的米往砂锅里舀。他始终觉得,新鲜材料赋予的香气、炭火慢烤出的锅气,才是麦记的老味道,就像义乌人做小商品,凭着那份对品质的执着、对初心的坚守,才一步步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

傍晚7点,最后一份煲仔饭卖完了,吴卫忠灭掉炭火,火星子在灶膛里慢慢暗下去,鲍小艳拿起抹布,细细擦拭着木质桌椅。晚风里飘着残留的米香,让路过的人忍不住多望两眼。这口在巷子里飘了20年的香味,早不是简单的饭香,是这座城市里“肯坚持、守本分”的烟火气,也是一代人关于“家”与“时光”的慰藉。吴卫忠说,在义乌,最动人的不仅仅是高楼大厦的绚丽,也有像麦记煲仔饭这样的小店,用一份笨拙的坚持守住老味道,守住城市温情的小角落。


“国际范、年轻态、烟火气”交融 稠城街道文商旅融合育消费新景  麦记煲仔饭: 20年“笨功夫”坚守时光小店  越韵润商城 送戏暖人心  “绽放”央视 融入烟火 义乌非遗守正中探得“新生”密码  稠城街道:统一行动共筑健康生活防线  

义乌网

GMT+8, 2025-10-12 16: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