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辕门斩子之穆桂英献宝》唱响舞台,七星额女王盔的红绒球随着韵律跳跃;古老龙窑静卧缸窑村,用火与土淬炼传奇,“窑”望制陶匠人的薪火相传……前段时间,央视《艺览吾“遗”》节目走进义乌,带领观众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探索之旅。节目聚焦婺剧盔帽制作技艺、义乌缸窑制作技艺两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现了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唤起观众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广泛关注。 传统与现代共振,地域与文化交融,义乌非遗代表性项目何以出圈?记者在多处走访的过程中,探寻其“新生”文化密码,记录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发展进程。 盔帽“藏”古今 “这是婺剧里女将军戴的盔帽,上面的水波浪纹,得动手一点点弯出弧度。”《艺览吾“遗”》节目中,作为婺剧盔帽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55岁的梅立忠对着主持人和嘉宾,细细讲述盔帽里的奥妙。 婺剧盔帽,是传统古装戏曲中人物所戴冠、帽、斤、盔的通称,用以传递戏中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相关信息。戏曲表演中,盔帽是人物的一种“身份证”,与戏装的搭配有讲究,二者相得益彰,能让剧中人物“形”“神”“行”更加丰满。婺剧盔帽制作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我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记者见到梅立忠时,他正埋首于堆满戏服、道具和盔帽的办公室。他的工位上,放着纸板模具、戏曲书籍等日常“伙伴”。“雕刻时,下刀要垂直,走刀要连贯,行刀要圆润。”梅立忠一边握着刻刀,一边给记者说起当天节目录制的情况,“节目互动环节中,有的嘉宾拿起刻刀尝试雕刻纹样,没几下就把纸板刻断了。” 梅立忠的父亲梅孙福是一位婺剧演员,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从事盔帽制作。早在7岁时,梅立忠每天目睹父亲帮剧团修补、制作盔帽。生炭炉、熬牛皮胶、剪样板、扎杨梅球、安装翎子管,帮父亲雕刻简单的龙头、小前额、耳朵等小部件……耳濡目染间,他就这么一步步走进了盔帽制作的世界。 据了解,盔帽制作在规定的穿戴、形制程式下世代相传,几百年来,几乎没有变化。为了更好地展现盔帽的神韵,梅立忠自我加压,得空便埋头学习技艺、翻阅历史书籍,熟练掌握了绘画、镂刻、上漆等技艺。婺剧盔帽制作工序繁杂,如上面凸起的花纹,全靠一道“沥粉线”工序。这一关非常考验功夫,既要练手劲,又要练悬腕,对图案的每一笔都得了然于胸。调沥粉更是个技术活,软了会塌,硬了挤不出,全凭个人经验。粉线沥好,盔帽的图案就立刻立体起来了。 采访时,梅立忠拿出薄而韧的桃花纸,让记者体验给作为配件的铁丝卷边。结果,纸条在记者手里并不“听话”,不仅卷得慢,还频频断裂。可到了他手里,纸条服服帖帖,一下就卷好了一整条铁丝。每次演出前,梅立忠都会把盔帽、戏服、鞋子全理一遍,一次演出的成百件行头,件件要齐整。断根细绳、少颗玻璃泡珠,在他看来都是不完美的,是影响演出的大事。今年9月19日至22日,义乌文化交流团赴德国迪伦参加城市节演出,我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的婺剧展演迎来全场“高光时刻”。独特的婺剧盔帽、脸谱、服装等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助力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每次排戏,梅立忠都会和导演、演员反复沟通,确保服装色彩、盔帽搭配与舞台效果完美契合,严格遵守传统的穿戴规则。有一次演出,一位戏迷特地来到后台,找到梅立忠,争论关羽“夫子盔”的戴法。从制作工艺到角色搭配,凭着扎实的技艺功底与专业知识,他让对方心服口服,一来二去两人还成了朋友。 如今,除了继续制作盔帽,梅立忠还把精力投入技艺传承,为剧团学员、在校师生和戏曲爱好者讲解、指导盔帽的制作工艺、穿戴知识。采访当天,他向记者展示了两件同款雕刻作品,一件来自婺剧青年演员,另一件来自一位初中生。“从他们的作品里,我感受到了热爱,也看到传承的希望。”梅立忠笑着说。 陶艺有传承 2017年的一把火,点燃了义亭镇缸窑村的龙窑,义乌制陶传统烧制技术再次得以传承与发展,传统古村落焕发生机和活力。 “央视节目组联系我的时候,真不敢相信。”回忆录制节目前的“插曲”,我市陶器制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云龙不好意思地笑了。义乌拥有2200多年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商业活力与文化传承始终同频共振。缸窑村的制陶传统烧制技术,展示了古韵与现代交融的特性,吸引了节目组导演的目光。 缸窑村,自宋代起便以制陶业闻名,距今已有800多年制陶历史。至今,村里仍保留着完整的传统制陶工艺和古老的龙窑遗址。这座长达60余米的宋代龙窑依山而建,形似卧龙,如今已被列为义乌市文物保护单位。 从古法点火、烧制工序,节目嘉宾们边走边认真听取传承人的讲解。当他们触摸龙窑内壁上经年累月的窑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历史长河。龙窑是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多建在江南坡地上。窑身呈长条形,自下而上,依山就势而建,窑室上覆盖的保温层微微隆起,蜿蜒在半山坡上,形似龙,故名龙窑。龙窑主要采用柴烧形式,利用薪柴作为燃料烧制陶瓷。作为一种古老技艺,柴烧独有的自然落灰釉是电器窑等烧制的陶艺作品所无法呈现的。“揉泥要像揉面团,得把空气全排出去,不然烧的时候会裂。”陈云龙掌心沾着湿润的陶泥,原本松散的泥团在他手中渐渐成形,嘉宾们个个跃跃欲试,沉浸式感受陶器制作的乐趣与魅力。选泥、练泥、拉坯……整个过程中,陈云龙叮嘱大家,老规矩不能丢。他举起一个刚拉好的陶坯,看弧度,全凭手感控制,做出温润的线条。 走进陈云龙的柴烧青瓷研究室,记者看到,数张桌面上摆满了他和合作人的青瓷作品。在承袭古窑烧制的基础上,陈云龙精心研制了体型小、烧制快的新型“轨道窑”。“我们要在传承精髓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与实用需求的产品,让传统技艺重新焕发生机。”他说。 研究室正好位于杭畴小学与缸窑村研学基地之间。作为杭畴小学的陶艺老师,陈云龙介绍,学校里的龙窑是仿造缸窑村的老龙窑,并在它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建成的小型龙窑。学校建了龙窑后,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传统窑烧技艺的魅力。近年来,杭畴小学依托缸窑村的陶文化资源,坚持“以陶育人,多元发展”,在校内广泛开展各类非遗陶艺传承教学活动。无论学生、老师,几乎人人会陶艺。“我也会教师生制作陶壶、马克杯、调料罐等生活用品,大家可以把成品带回家使用。”陈云龙说。 坚守传统不代表拒绝变化。陈云龙表示,泥土里藏着真功夫,得有耐心才能做出好东西,但他也认为年轻人喜欢科技,有时借助科技更能让他们摸到制陶的门道,有利于传承传统技艺。国庆中秋假期,缸窑景区开启多彩非遗跨越之旅,不仅有非遗团队带来的歌舞表演,还深度展示来自不同地区的非遗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非遗绽华彩 非遗技艺的传承实践与匠人故事,生动诠释着义乌“六义”并举的文化基因,包含创新发展的文化密码。 日前,市非遗馆举办了“月满中秋、情满非遗”活动,近60位市民共同品尝不同风味的义乌月饼,与非遗传承人体验义乌点茶、传统打铜技艺、根艺等。 一座展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馆,不仅具备内涵丰富的“文化打卡点”,还拥有市集一样的烟火气。市非遗馆里,市民能“看见”传统非遗技艺,感受中式美学,还能参与红糖坊趣味拼图、试听学习义乌十八腔方言、婺剧电子换装等互动小游戏。“义乌非遗是民间生活的智慧。通过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展示、教学,让广大市民在非遗中看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主题活动的同时,把沉浸式体验活动搬到户外,让广大市民走进户外非遗“课堂”。“许多父母带着孩子参加主题活动,体验非遗类手工,深入了解非遗技艺背后的历史故事,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市非遗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近年来,我市文旅部门高标准建设“五馆一院一厅”公共文化设施,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以市文化馆、市非遗馆为例,持续举办“蒲公英”全民艺术学堂,“非遗与你同行”“有凤来仪”传统文化雅集等艺术普及活动,吸引市民、外国友人走进场馆,用文化陶冶身心,享受心潮澎湃的文化之旅。同时,市非遗馆不断加大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力度,通过“非遗周末聚”活态展示活动,让市民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感受诸多传统非遗技艺。据统计,今年以来,市非遗馆已组织举办各类非遗活动1000余场次。接下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持续以创新方式,推动非遗“活态传承”,通过数字化保护、跨界合作与公众参与,让非遗随着时代脉搏不断绽放华彩。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义乌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6个。其中,国家级项目3个,浙江省级项目16个,金华市级项目62个。一路上,非遗传承人用初心守住文化根脉,用创新让非遗走进烟火人间。就在这守正创新的平衡里,藏着非遗美好光明的未来。 |
GMT+8, 2025-10-10 18:14